川渝农业协作结硕果:射洪试验田里长出“增收密码”

秋风吹过涪江两岸,成片的水稻泛起金黄波浪。在四川省射洪市的田间地头,一场关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科技实践正在结出硕果。近日,川渝两地的百余名农业专家与种植户齐聚于此,共同观摩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带来的高品质水稻新品种与配套技术。

一亩田多出400斤,农户笑得合不拢嘴

“往年用老办法种,亩产顶多900斤。今年跟着重庆农科院的专家干,亩产预计能上1300斤!”在武安镇店子村的示范田里,种粮大户李德建托起沉甸甸的稻穗,脸上写满喜悦。这片千亩示范片由重庆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姚雄团队牵头建设,主推“渝香优8133”等优质品种,并集成应用叠盘暗化催芽、工厂化基质育秧等新技术。

不远处的青岗镇文化村,380余亩试验田被划分成75个小区,像一个个“水稻PK台”。这里集中展示了40多家科研单位的品种,通过同田对比筛选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优等生。“去年试种的36个品种中,多个表现突出,已具备推广条件。”姚雄介绍。

好种子遇上好方法,科技赋能丘陵农业

为何选择射洪?姚雄解释道:“涪江流域是四川盆地丘陵粮食主产区,射洪地处中段,是连接川渝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节点。”针对当地稻麦两熟茬口紧、高温伏旱频发等问题,团队系统开展良种良法示范,着力提高水稻单产。

四川省农科院原副院长任光俊指出,射洪气候条件优越,抽穗期光温资源甚至优于成都平原,“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全省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这一发现为区域农业升级打开了新空间。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协作成果惠及万家

活动当天,射洪市与重庆农科院签署协议,共建“川渝涪江流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双方将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在现代种业、优质粮油等领域深度合作。

据测算,项目示范区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品质达国标二等,较常规种植亩均节本增收超400元。目前已在射洪建成示范基地400亩,辐射带动2000余亩。随着成果在涪江流域(覆盖川渝1300万亩耕地)推广,将为“天府粮仓”和“巴渝粮仓”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赋能农业,乡村振兴正当时

重庆农科院副院长谭平表示,五年来两院共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超330个,集成的稻麦周年吨粮机械化模式正加速落地。接下来,该院将继续引进优质小麦品种,深化轮作制度研究。

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区域增产增收,川渝农业科技协作让涪江流域成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正如四川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张雄所说:“我们要把好品种、好技术带回去,让更多农户尝到科技种粮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