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们县的老张储藏了5000斤红薯准备反季销售。没想到刚过一个月,窖里就飘出酸臭味,近三分之一红薯烂在了窖里,直接损失超过3000元。像老张这样的情况,每年都在不少种植户身上发生。
红薯储藏期的病害防控,确实是个技术活。根据农业部门统计,因储藏不当导致的损耗率普遍在15%-30%之间。其实,只要掌握好方法,完全可以把损耗控制在5%以内。
一、认识四大储藏期病害
想要有效防治,首先要能准确识别病害特征:
1. 黑斑病
发病初期,红薯表皮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黑褐色凹陷斑块。切开病斑,内部组织变黑褐色,但质地较硬,没有明显异味。后期病斑表面会产生黑色霉层。
特点:通过伤口侵入,病健薯接触会传染。
2. 软腐病
表皮先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很快扩大,表皮破裂,内部组织软化腐烂成糊状,散发出明显的酸臭味。病薯表面会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特点:温度25-30℃、湿度95%以上时,2-3天就能导致整窖腐烂。

3. 干腐病
表皮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内部组织变褐发脆,没有汁液渗出。后期病斑内部会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病薯逐渐失水萎缩,变成“僵薯”。
特点:在低温(5-10℃)、低湿环境下仍能缓慢发病。*
4. 根腐病
表皮出现黄褐色小斑点,扩大成不规则褐色病斑,表皮易脱落,露出褐色木质化组织。内部组织呈褐色干腐状,但无异味。
特点:病菌来自土壤,通过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
二、综合防治技术:四个环节都不能松
第一关:收获前准备
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种植,并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薯类作物连作。选用无病健康种薯,播种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10-15分钟消毒。
田间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并对周围土壤消毒。收获前15-20天停止浇水,降低薯块含水量。
第二关:收获操作规范
选择晴好天气收获,气温最好在12-15℃之间,避免雨天作业。收获工具要提前用75%酒精擦拭消毒。
挖掘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薯块。挖出后轻轻抖落泥土,不要用力搓揉。在田间进行初步筛选,剔除病薯、伤薯,并在阴凉通风处摊晾1-2天,促进伤口愈合。

第三关:入窖前处理
储藏窖使用前要彻底清理消毒。可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5-10克)后密闭24-48小时,再通风3-5天。
入窖前进行第二次严格筛选,确保只留健康薯块。种用薯块可用50%多菌灵与滑石粉按1:100比例拌种处理。
第四关:储藏期管理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重点控制好三个要素:
温度:保持10-15℃。低于10℃易受冻,高于15℃易发病。
湿度:维持85%-90%。过低薯块易失水,过高易发软腐病。
通风:根据季节调整,冬季3-5天通一次风,春季每天通风。
薯块堆放要合理,地下窖每层厚度不超过30厘米,层间铺消毒稻草。要定期检查,发现病薯立即取出,并对病薯位置进行局部消毒。
三、实用案例分析
我们基地去年改进管理后,20000斤红薯储藏4个月,损耗控制在800斤以内。关键措施就三条:
收获时专门组织6人筛选团队,确保入窖薯块完好无损;
窖内安装了温湿度自动监测仪,超标自动报警;
固定每周一、四两次巡检,及时剔除问题薯块。
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严格执行后效果显著。

四、常见问题解答
问:发现窖内温度过高怎么办?
答:立即加强通风,选择早晚低温时段进行。如有条件,可在窖内放置冰块辅助降温。
问:已经出现少量腐烂怎么办?
答:立即挑出病薯,用生石灰或50%多菌灵500倍液对病薯位置及周边消毒,并加强通风降温。
问:什么样的红薯最耐储藏?
答:薯皮完整、无损伤、大小适中、含水量适度的健康薯块。过大的薯块往往不耐储藏。
记住,红薯储藏是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只要按照这套方法严格执行,你的红薯就能安全越冬,卖个好价钱。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 《甘薯贮藏期病害防控技术规程》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红薯贮藏保鲜技术指南》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 《主要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