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没有一个地方不重视人才,‘抢人大战’的硝烟早已从城市蔓延至乡村。然而,青年入乡不止于‘入’,更关键在于干什么、怎么干,尤其如何干成事,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否则徒有热闹,青年一腔热血而来,最终心灰意冷而去,反倒掐灭了对乡村的热爱。
今年,浙江把青年入乡作为‘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重点任务,各地都在如火如荼予以推进。杭州市余杭区的探索颇具深意,提出了‘十万青年入余乡,打造科创后花园’的目标,从理念、政策、机制创新出发,将青年入乡视作综合改革,全面营造乡村创业创新活力生态。

说到余杭,其本身就极富代表性:既是全省科创高地,又有深厚文化底蕴;既是经济大区,也是产粮大区;既是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也是乡村振兴主阵地。新的时期,当地如何来考量和布局青年入乡,又有哪些借鉴和启示?
在重构城乡关系中,重新定义入乡青年。良渚街道新港村的‘乡村 CEO’常英娇通过引进第三方团队专业运营体育设施,增加了集体经济和老百姓收入。此外,新港村还融合了黑陶制作、珠宝设计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瓶窑镇的彭公未来农场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智能灌溉和病虫害诊断,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现代农业。这些案例表明,随着城乡关系的重构,入乡青年也在重新定义,不仅从事种养业,还包括数字科技、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新业态。
结合发展轴,嵌入乡创空间。鸬鸟镇前庄村的‘篾匠姑娘’共富工坊吸引了众多入乡青年,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支撑。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洪银表示,余杭围绕建强‘县城 - 中心镇 - 重点村’发展轴,有机结合片区组团建设,要求每个片区有一个创客空间和多个青年入乡实践点,提供就业指导、创业孵化、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元化一站式集成服务。
在城乡一体融合中,让青年安居乐业。余杭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体系,并成立产业扶持基金,专注于投早、投小、投长期。同时,余杭配套打造 20 分钟生活圈,满足食宿、出行等基本需求,并通过社群运营让他们融入乡村。黄湖镇的职业经理人王科威强调,纯粹的商业逻辑难以触及乡村发展内核,更需要强化‘人’的连接与‘地’的关怀。
余杭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切实发挥青年入乡综合改革的效能,不断打通城乡发展壁垒要素,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以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和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再添力量,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