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智慧农业:数据赋能,重塑高原特色产业新图景

一颗樱桃番茄的成长,所需水分、光照、肥料等数据,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里,已由数字化管理体系精准解答。如今,云南智慧农业正以蓬勃之势,重塑农业生产、流通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提篮小卖”到“全球市场”的跨越。

从“经验种地”迈向“数据种地”

云南“九分山、一分田”的地貌,让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施展,传统农业存在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弱、品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智慧农业的出现,为云南农业带来了转机。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每年支持建设2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推动智慧农业场景不断丰富。以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为例,这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与调控樱桃番茄生长的温度、湿度、水分和光照等数据,确保作物在最佳状态下成长。

在种植端,新型设施的投入减少了水肥资源浪费,降低了作物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澄瑞投资在安宁建设的高原特色现代化小浆果产业园区,采用连跨式大棚,为蓝莓打造适宜生长环境,实现产量可控、品质可靠。昆明市晋宁区云天化花匠铺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内,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实现水回收再利用,提升产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智慧农业不仅在种植业发力,在畜牧业和渔业领域也成效显著。昆明东川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采用数字化牧场管理系统,涵盖投入品管理到养殖环境智能调节等多个环节,生猪产量提高15%,人工成本节省10%—15%。云南滨鲲中智农业科技公司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监测、温度调控等智能管理,养殖产量提升15%,人工成本减少10%—15%。

从“提篮小卖”走向“全球市场”

中午12时,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分拣中心内,满载鲜切玫瑰的货车抵达。质检员熟练检视花瓣色泽,评定等级并录入系统,每枝玫瑰获得专属编码后进入拍卖中心交易系统。这些带着“数字身份证”的鲜花,将从云南田间走向全球市场。

普洱茶的区块链溯源,则体现了云南农产品的信任重塑与价值提升。2020年,云南建成首个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消费者扫描茶饼二维码,就能查看茶园位置、加工环节、检验报告等详细信息,破解了“真假难辨”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35万家规模化生产主体录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智慧农业推动了产业链的重塑,实现从“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昆明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搭建的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汇聚多个品类的供应链、销售和产业治理等信息,覆盖1.2万名从业者和40万亩果园,让农户告别盲目生产。

信息平台成为特色农业产业链的“神经中枢”。云南联通自主研发的“智慧云农平台”应用广泛,服务多个领域。在昭通市盐津县,基于“5G+区块链”的乌鸡溯源平台帮助养殖户实现产品单价增收50%;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牛油果科技小院实现产值6.8亿元以上,成为乡村振兴典范。

数字技术让高原特色农产品流通更高效。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建成多个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级电商服务中心,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735.4亿元,同比增长20.53%,推动“云品”走进更多海内外家庭。

从“单点突破”到“链条完善”

云南智慧农业从应用场景丰富到全产业链突破,不断探索前行。

在设备研发方面,云南涵乾农业科技集团自主研发一体化减速电机、物联网温室智控系统等,为智慧农业提供硬件保障。过去云南设施农业设备多依赖进口,如今通过自主攻关,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云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李文峰表示,现代农业发展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目前,云南已有6所高校设置智慧农业相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跨多学科,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生力量。云南农业大学还设立智慧农业博士点,组建导师团队,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

为让教学更接地气,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智慧农业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借助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提前体验现代智慧农业全过程。昆明兆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企业和高校,开发多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打造集教学、科研、实训、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设备攻关、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云南智慧农业正将“单点突破”串联成“链条完善”的系统优势,走出一条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关键技术到产业生态的升级之路,让云南农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