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强村富民路径清晰可循

金秋时节,山东多地乡村呈现繁忙景象。在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铜山村,手工煎饼加工作坊内,工人们正将面糊均匀摊在加热的鏊子上,通过旋转形成薄饼,经折叠包装后发往各地。这座300平方米的生产坊日产量达200余斤,带动10多名村民就业,预计为村集体创造15万元年收入。

与此同时,菏泽市单县浮岗镇大坝林庄村的千亩梨园迎来丰收季。村民们在梨树间穿梭采摘,将套着保护袋的“山农酥梨”小心分拣。该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300余户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劳务合作社和果蔬种植合作社,推动村民向“股民”转变。

特色产业各展所长

在菏泽市鄄城县临濮镇小屯村,一种特色养殖模式正在兴起。“天一家”禽养殖场负责人王俊生介绍,他们养殖的“魔鬼喜鹊”观赏鸽每只拥有独立饲养空间,优质个体市场价值可达五六千元。这种“小而精”的养殖项目,成为当地促进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的鲁西黑头羊繁育基地则展现了现代化养殖的规模效益。基地内羊舍整洁,育肥羊120天即可出栏,每只利润约200-300元。种羊效益更为显著,每只年增收可达2000元以上。据统计,当地累计推广种羊超10万只,出栏优质肉羊18万余只,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4亿元。

组织创新激发活力

大坝林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传礼扎根村庄十余年,带领村“两委”探索出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该村立足黄河故道资源条件,确定“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的多元产业路径,引进“山农酥梨”“维纳斯黄金苹果”等优质品种,其中“山农酥梨”凭借酥脆甘甜、耐储存特性,已成为当地农业的特色品牌。

铜山村的煎饼产业则通过直播电商拓展销路。线上推广不仅让传统手工煎饼走向更广阔市场,还逐步建立起品牌影响力,使这一传统食品焕发新生机。

多元路径促农增收

临濮镇积极鼓励农户发展“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养殖项目,形成“一户一特色、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格局。这种模式既尊重农户个体差异,又避免同质化竞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堂邑镇的鲁西黑头羊产业通过标准化养殖和良种推广,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该产业不仅提高养殖效益,还通过种羊推广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从手工煎饼到特色酥梨,从观赏鸽到黑头羊,山东乡村正根据各自资源禀赋,探索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这些实践表明,立足本地实际、创新组织方式、对接市场需求,是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

随着这些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基础愈加坚实。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