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内,田侯路小学的学生们正经历着一场与众不同的历史课。他们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亲眼目睹“十万工农下吉安”的恢弘历史场景;通过720度全景设备,切身感受攻城战役的激烈瞬间。这场沉浸式暑期研学活动,是吉安市吉州区推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年均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的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已成为吉州区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近年来,该区系统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在红色基因传承、古村落振兴和文物安全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出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让文化遗产真正服务于民。
科技助力红色教育升级
“复原场景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真切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壮举。”参观结束后,学生李梓萱分享感受。作为“九打吉安”战役的发生地,吉州区现存38处红色文化旧址,红色资源丰富。
为加强保护利用,该区累计投入近3亿元用于革命纪念设施和遗址修缮,收集各类红色文物1.7万件。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北伐军新编第二师驻地旧址经过修复后,成功打造为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
在做好文物修缮的基础上,吉州区突破传统陈列模式,将毛泽东李家坊调查旧址等分散的红色遗址串联成线,开发出多条红色研学路线,形成点面结合的教育矩阵。同时,积极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综合运用声光电、影像、雕塑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教育课堂,显著提升了红色遗址的展示效果和教育功能。
吉州区博物馆馆长习占元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观众不仅看到文物,更能感知历史的真实脉动,使革命旧址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

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始建于唐代的钓源古村,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后裔的聚居地。村内保存着180余栋明清赣派建筑,堪称“庐陵文化活态博物馆”。然而,这个千年古村曾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常住人口仅剩20多位老人,古建筑损毁严重,文化传承岌岌可危。
面对挑战,吉州区创新推出“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村民共建”机制,引入专业团队对150栋明清古宅实施精准修复。施工中采用传统榫卯工艺修复木构件1200平方米,完整保留了古村的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使珍贵的历史建筑重现往日光彩。
“我们坚持‘以用促保、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开发了非遗工坊、主题民宿、农耕研学等50多种业态。”钓源古村运营负责人孙志明介绍,通过举办国际象棋中国分区赛、花朝节等品牌活动,古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钓源古村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09.7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1%和47.68%。文物保护成果切实转化为发展效益,千年古村重新焕发活力。

创新机制保障文物安全
吉州区现有17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已完成挂牌公示,明确了属地管理、产权人、使用人和监管单位的各自责任。通过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推动山前红一方面军攻吉指挥部旧址群、毛泽东西逸亭调查旧址等文物列入省革命文物名录。
按照国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要求,吉州区对辖区内红色文化遗址和遗迹展开全面调查认定,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为解决文物保护中存在的“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以及“管护资金不足、风险应对能力弱”等难题,吉州区创新实施“‘四普’文物+保险管护”模式,为文物安全增添双重保障。
“我们对19处参保建筑实行‘一物一评’‘一物一保’‘一物一案’的精准管理。”吉州区文广旅局文物股负责人段金梅介绍,通过定值保险评估文物价值,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全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陈列馆等提供每年200万元至2300万元不等的风险保障。
保险公司还专门组建巡查队伍,定期开展实地风险排查并制定保护方案。这种“专业人员+现代科技”的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文物安全风险,筑牢了文物保护防线。
吉州区的实践表明,通过科技创新、文旅融合和机制创新,能够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