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重发区域预警与2025年科学防控应对策略

当前正值冬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期,也是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防控的“窗口期”。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最新监测,受春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影响,2025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呈偏重流行趋势,条锈病则在西南、西北及汉水流域扩散加快,局部田块已出现显症。作为我国小麦生产中最具破坏力的两大病害,赤霉病不仅导致穗腐减产,更产生DON毒素威胁粮食安全;条锈病则以“风传病”特性迅速蔓延,严重时可致绝收。面对严峻防控形势,种植户亟需掌握重发区域分布、发生规律及科学应对措施。本文结合权威监测数据、专家研判与田间实践,为小麦主产区提供精准防控指南。

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重发区域预警与2025年科学防控应对策略

一、赤霉病:长江流域至黄淮南部为高风险区

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刀菌引起,其发生与扬花期降雨密切相关。农业农村部2025年4月发布的《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明确指出,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南部、浙江北部、四川盆地及重庆等地为赤霉病重发区,其中江汉平原、江淮稻茬麦区风险等级最高(资料来源:《2025年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赤霉病防控成败,关键在‘见花打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万权强调,“一旦错过扬花初期,防效将大幅下降,且毒素难以消除。”(资料来源:《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技术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

实地调查印证了这一判断。4月初,湖北襄阳某合作社500亩麦田因未及时施药,遭遇连续阴雨后赤霉病发病率高达35%,部分穗部出现粉红色霉层,籽粒皱缩发红(实地案例:地点为襄阳市襄州区,样本面积500亩,2025年4月5—10日监测)

二、条锈病:西南西北为菌源地,向东扩散压力大

小麦条锈病由条形柄锈菌引起,具有暴发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越冬菌源主要来自云南、四川、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西南和西北冬繁区。2025年3月以来,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条锈病在四川盆地、甘肃陇南、陕西南部等地早发重发,并随高空气流向黄淮海麦区扩散。

截至4月8日,全国条锈病发生面积已达286万亩,同比增加42%。其中,甘肃陇南平均病田率68%,陕西汉中部分田块病叶率达15%,已进入流行期(数据来源:《2025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早期监测简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条锈病是典型的‘风媒病’,一个孢子可随风传播上千公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康振生指出,“必须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应急防控策略。”(资料来源:《小麦条锈病监测与应急防控技术规范》,《植物保护》2023年第49卷第6期)

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重发区域预警与2025年科学防控应对策略

三、2025年防控形势严峻,三大因素叠加推高风险

1. 气候条件有利病害流行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降水偏多2—5成,气温适宜,与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极利于赤霉病侵染;同时,西南至华北的气流活跃,为条锈病孢子远距离传播提供通道(数据来源:《2025年春季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2. 主栽品种抗性普遍不足
目前黄淮海主推品种如“郑麦366”“周麦22”等对赤霉病仅达中感水平;长江流域部分品种对条锈病抗性已丧失。农业农村部2024年品种抗病性鉴定显示,仅约30%的国审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达中抗以上(权威出处:《2024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抗病性评价报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

3. 菌源基数高,抗药性显现
西南、西北冬繁区条锈病越冬菌量为近五年最高;长江流域秸秆还田普遍,赤霉病菌在稻桩、玉米残体上大量越冬。此外,部分地区长期单一使用三唑类药剂,已出现抗药性菌株(资料来源:《小麦病原菌抗药性监测年报(2024)》,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重发区域预警与2025年科学防控应对策略

四、科学防控:抓住关键期,推行“一喷三防”集成技术

面对严峻形势,农业农村部已启动小麦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预案,主推“一喷三防”(防病、防虫、防早衰)技术集成。

1. 赤霉病:坚持“见花打药、雨后补防”
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10%植株开花)首次施药,若遇连阴雨,间隔5—7天再喷一次。推荐药剂组合:
- 430克/升戊唑醇·肟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亩;
- 或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毫升/亩 + 98%磷酸二氢钾100克/亩。

无人机飞防时,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确保药液沉降到穗部(权威出处:《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规程》,NY/T 3945-2021)

2. 条锈病:早查早治,封锁菌源
在西南、西北等菌源区,实行“带药侦查”,发现中心病团立即喷药封锁。黄淮海麦区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病叶,立即全田喷药。推荐药剂:
-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克/亩;
- 或30%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浮剂30毫升/亩。

3. 推广抗病品种与生态调控
在赤霉病重发区,优先种植“扬麦25”“宁麦13”等中抗品种;条锈病常发区选用“兰天系列”“中梁系列”等抗病品种。同时,推行秸秆深翻、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增强植株抗逆性。

五、防病就是保粮,科技支撑稳产

小麦赤霉病与条锈病的防控,是一场与时间、气候、病原赛跑的战役。2025年形势虽严峻,但只要抓住关键窗口期,落实“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策略,完全可将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正如一位河南驻马店的老农技员所言:“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一穗不烂,千家安心。”

当前,各地农技部门已组织百支应急防控队,调配无人机超万台,全力保障“一喷三防”全覆盖。种植户应密切关注当地植保站预警信息,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共同筑牢夏粮丰收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