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土特产消费潜力,点亮乡村振兴新希望

云南咖啡的馥郁醇香、柞水木耳的爽滑可口、延安苹果的香甜脆嫩、新疆棉花的柔软洁白、茂名荔枝的晶莹剔透……这些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更承载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殷切期望。

农产品消费,一头紧密关联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体现;另一头则紧紧牵系着农民的收入增长,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那么,小小“土特产”究竟该如何更好地迈向大市场,实现自身的价值飞跃呢?

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9方面23条具体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全力扩大农产品消费。这一方案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释放出拓消费、扩内需的积极信号,对于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产品消费总体保持稳定态势,但在结构上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深入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特产”依然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翻开这份实施方案,一系列鲜明且务实的举措直指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致力于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的消费潜力。

优化供给,满足品质化需求是关键。如今,居民消费愈发注重品质与体验,国内农产品供应体系也在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从消费者到草莓园进行“沉浸式”采摘,感受田园乐趣;到西北的滩羊通过冷链运输,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南方居民的餐桌;再到武夷山茶农通过直播,让消费者认养古茶树,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以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一方面,提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准,推动实现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创新地方特色食品,持续创新优化产品供给,为“土特产”消费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实施方案还强调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筑牢“土特产”质量安全底线,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促进流通,让产供销精准对接是保障。“土特产”即便品质再优,若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也难以走向大市场。实施方案明确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千方百计拓宽线下消费渠道,并部署开展产销区域合作,加强协作帮扶促消费。例如,持续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开展“百名主播 + 千个乡村 + 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土特产”集中推介等系列庆丰收促消费活动;支持各地农产品经营企业深入对接餐饮等消费细分领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推动省际间建立产销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等。此外,实施方案还从产地到销售端提出有力举措,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并挖掘网络销售潜力,提升直播电商水平,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优势,提升网络消费质效。

激活市场,倡导营养健康消费是趋势。实施方案强调强化健康消费宣传引导,深入推进“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专题科普宣传,多形式引导居民营养健康消费。通过科学确定学生餐计划、推动豆制品等进养老和儿童福利机构、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等一系列举措,从多角度提升营养健康公共服务。同时,顺应消费新需求,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游购乡村”等系列活动,支持各地举办富有乡情乡韵的“村字号”活动,全方位展示乡村美景和文化底蕴,丰富乡村消费场景,推动农产品消费增长。

小特产里有大期待。随着政策举措的逐步落实落地,更多优质“土特产”将走向大市场,为乡村振兴拓宽新路径,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健康美味,点亮人们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