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的姜不辣、小米香、银瓜脆”——这句老话如今有了官方盖章:省农业农村厅新近公布的第三批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里,安丘大姜、辉渠小米、青州桑蚕3个系统携手晋级,让潍坊的“省级遗产”数量达到11个,继续领跑全省。文化遗产如何跳出“展板”走向“货架”?潍坊用四年时间摸索出一套“可吃、可游、可富”的实操路径,值得各地copy。

把遗产“家底”变“股份”——资源普查先过筛
2019年起,潍坊发动17个县市区“村村到”拉网普查,按照“百年以上、技术独特、景观优美、可持续发展”四条硬杠,整理出48个有潜力的传统农业系统,建立数字档案:种植边界、核心产区、传统技艺、民俗故事全部上图入库。昌邑山阳大梨就是在普查中被“重新发现”:树龄200年以上的老梨园还有3800亩,连片规模全国罕见,2022年顺利晋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年秋月梨地头价就比去年抬了0.3元/斤。
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政策包直击痛点
遗产往往位于山岭薄地,基础设施弱。潍坊把农业文化遗产优先纳入省级乡村振兴片区,省级财政每亩老梨园、老姜窖、古桑园补贴800元,市县再配套1∶1,用于土壤改良、冷链、溯源体系。政策信号一出,2023年昌乐西瓜遗产核心区引来社会资本1.2亿元,建成4万㎡智慧温室、西瓜博物馆和直播基地,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每年保底分红8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600元。
给老品种装上“芯片”——科技守护正宗味道
遗产的核心是种质。潍坊与国家蔬菜工程技术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对山阳大梨、青州银瓜等建立“活体基因库”:每份资源异地保存3份,常规+分子标记双轨鉴定,防止性状退化。安丘大姜建立“两年一换”脱毒种姜制度,病毒病发生率由28%降到3%,亩产提高18%,姜农每年减少用种成本1200元/亩。

品牌“抱团打天下”——一个IP带动三产融合
有了规模和质量,潍坊把11个遗产打包成“潍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统一LOGO、统一二维码、统一包装风格。政府出钱在北上广深地铁、高速服务区做公益广告,企业带着产品去。今年“五一”青州桑蚕文化节期间,游客可现场体验缫丝、剥茧、制作蚕茧灯,3天吸引游客6.5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桑蚕遗产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3.2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2%。
让年轻人“玩”遗产——活化利用才有持久力
遗产不能只是“老大爷的回忆”。潍坊动员新农人、电商主播、非遗创客“三支队伍”参与活化:
- 90后海归在昌邑山阳大梨园做“梨膏咖啡”,一杯卖25元,日销300杯;
- 青州“蚕娘”抖音号直播缫丝,粉丝120万,一条蚕丝被溢价50%仍供不应求;
- 昌乐西瓜节推出“西瓜盲盒”,扫码可溯源到瓜农、地块、糖度,吸引年轻消费者疯狂打卡。
政府设立“农业文化遗产创客基金”,对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的主体,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让更多创意在遗产地落地生根。

建立“共享冷库+社区支持”模式——让小农户不掉队
针对遗产区“小散”农户销售难、议价低问题,潍坊整合财政资金建成12处共享冷链集配中心,对遗产产品免收前3个月仓储费;同时对接全国50个高端社区,推出“遗产蔬菜直配”年卡,消费者提前付费,农民按订单生产。2023年安丘辉渠小米通过该渠道销售2000吨,价格比传统批发高20%,农户每亩增收600元。
风险提醒:遗产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潍坊把遗产地划为“两区”——核心保护区禁止非遗产类作物种植,一般控制区允许间作套种,但农药、化肥使用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对擅自砍伐老梨树、偷挖野生银瓜种苗等行为,农业农村、公安、自然资源联合执法,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老味道”长长久久。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躺在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长在田地里的生意”。潍坊用11项省级遗产、3项国家级遗产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让农民先尝到甜头,保护就会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当老梨园、老姜田、古桑园持续为乡村带来流量、资金与人才,农业文化遗产便真正实现了“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