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长治市壶关县晋庄镇东西川村的有机旱作谷子种植基地里,一尺多长的谷穗在炽热阳光下笑弯了腰,全生物降解渗水膜冬播谷子丰收在望,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希望。“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们晋庄旱地谷子亩产千斤就闻名全国,成为全国旱作典型之一。如今,我们东西川村传承晋庄‘秋耕壮垡、三墒整地’的传统经验,同时创新应用长谷478系列谷子良种,借助机械化深耕、穴播,运用智慧农业装备等现代化手段,开启了晋庄有机旱作的新实践,我感到无比欣慰。”说起晋庄有机旱作,89岁高龄的老专家张天佑依旧兴致盎然、热情满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让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8年来,山西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20 - 2024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达到293.7亿斤;建设高标准农田2605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攀升,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高到6.09等;农药化肥用量持续负增长;“有机旱作·晋品”品牌享誉全国……一连串亮眼的数据,彰显着山西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部省携手,战略布局绘就农业新蓝图。山西将有机旱作农业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全力破解十年九旱、资源紧缺且利用率低的难题,推动全省农业向节水高效、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型,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2022年,农业农村部与山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业农村部统筹资源、重点支持,省委省政府将相关任务纳入省委一号文件重点督办,有机旱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省市县三级配套政策协同发力,形成了高位推动、多方联动的强大合力,共同擘画农业发展新图景。
科技赋能,旱作技术体系由“有”变“强”。科技创新为有机旱作农业注入源头活水。山西设立“揭榜挂帅”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东部耕地地力提升重点实验室、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等6个高水平创新平台获批。累计发布140项有机旱作标准,旱地玉米探墒播种、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等7项(次)技术入选全国推广的有机旱作技术。农机短板加速补齐,深松、垄沟互换等作业实现从“无机可用”到“有机好用”的突破,建成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点150余个,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全链升级,“特”“优”产业振翅高飞。有机旱作农业成为山西“特”“优”农业崛起的强大引擎。全省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化示范区83个,入选国家重点产业集群5个,省级打造10个特优产业强县,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增长极。发布“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分批打造产品品牌93个。构建“产业 + 电商 + 配套”生态体系,“有机旱作·晋品”线上年度订单超千万单,各种推介活动累计签约额突破500亿元,运城苹果、大同黄花等品牌价值持续上升,黄土高原的绿色珍馐走向世界餐桌,让世界品尝到山西味道。
沃土筑基,资源循环激发绿色动能。在看不见的地下,一场“改土沃土”的持久战支撑着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山西坚持用地养地结合,推动各地采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农田工程建设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分别达到83%和98%,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6%,农膜回收率超85%。晋北地区推广膜下滴灌100万亩,亩均节水60%,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循环。
山西有机旱作农业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沃野新章,引领特色农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