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三秋生产 青岛六汪镇打造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保障新模式

金秋十月,本该是丰收的喜悦时节,但连续阴雨却让不少农户忧心忡忡——玉米泡在地里收不上来,收上来的又没地方晾晒,稍有不慎,一年辛劳就可能化为霉变的损失。然而,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一场由科技、机制与服务共同驱动的“三秋”保卫战,正悄然改变这一困局。这里不仅实现了“颗粒归仓”,更探索出一条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并重的现代农业新路径。

从“看天吃饭”到“靠塔收粮”:烘干设施破解阴雨困局

“以前最怕秋天下雨,玉米堆在院子里两天就发霉,卖不出去还占地方。”六汪镇种粮大户李先生坦言。而今年,他的担忧被一座日烘干能力达800吨的进口烘干塔彻底化解。刚收割的湿玉米直接运进基地,4小时后就能变成干粮入库,效率高、损耗低。

这座投资770万元建成的烘干仓储综合体,占地15亩,配备“两干一湿”三座粮仓和一座5万吨容量的大型储粮库,已成为区域内烘干能力最强的粮食保障中心。更关键的是,它并非“孤岛式”设施,而是嵌入了“万亩良田连片种植+烘干塔集中处理”的运营模式。由青岛粮好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托管周边土地,实现从收割、运输到烘干、存储的全链条无缝衔接。

数据显示,今年秋收以来,该基地已为农户处理玉米2000吨,减少损失约150万元。24小时连轴运转,不仅服务自有托管田,还辐射周边村庄,真正做到了“应收尽收、应烘尽烘”。

科技赋能三秋生产 青岛六汪镇打造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保障新模式

机械升级+空间盘活:双管齐下破解抢收晾晒难题

阴雨不仅影响烘干,更直接阻碍抢收。田间泥泞,传统轮式收割机寸步难行。对此,六汪镇精准引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三角履带轮等湿田专用设备,并配套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将玉米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远低于国家5%的标准。

晾晒空间不足同样是老大难问题。六汪镇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向空间要资源”:一方面组织环境清理队,梳理镇域公共区域,增设临时晾晒点;另一方面协调辖区企业开放场院、仓库;各村则腾出文化大院、闲置办公场所,改造成秋粮晾晒点。“村委把大院腾出来给我们晒花生,一天就干了,省心又省力。”村民徐少敏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这种“政府统筹+社会协同+村级落实”的资源整合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缓解了农户燃眉之急,体现出极强的应急响应能力与服务韧性。

从保产量到强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跃迁

六汪镇年产农产品18万吨,占西海岸新区总量的20%,是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菜篮子”。但该镇并未止步于“多打粮”,而是着眼“打好粮、卖好价”,推动农业从保供型向效益型转型。

近年来,六汪镇聚焦耕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等痛点,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通过龙头项目带动规模化种植,配套建设储销一体化基地,提供“套餐化”服务——包括保护价收粮、统一烘干、品牌销售等,让小农户也能对接大市场。

更值得称道的是品牌建设成果:梦圆鸡蛋、胶河大白菜入选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品牌;隆铭牛肉、禽之宝琅琊鸡获评农业农村部“特质农品”;“塔桥全羊”更跻身国家级“好食优秀案例”,带动地标产品产值突破1亿元。这些成绩背后,是六汪镇对“优质优价”逻辑的深刻把握——只有让农产品有身份、有故事、有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跃升。

小农户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六汪给出了答案

在许多地方,科技农业常被诟病“只服务大户、不顾小农”。但六汪镇的实践表明,只要机制设计得当,小农户同样能共享现代农业红利。无论是开放烘干塔给散户使用,还是协调企业场院供村民晾晒,抑或是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都体现了“普惠性”导向。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搭台、企业运营、农民参与。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投入与资源统筹,企业负责技术与市场对接,农民则专注生产,三方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这不仅提升了整体效率,也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粮食安全的底气,来自科技与制度的双重创新

六汪镇的“三秋”攻坚战,表面看是一场与天气的赛跑,实则是一次农业现代化的系统性演练。它用烘干塔对抗阴雨,用履带机征服泥田,用公共空间化解晾晒难,更用品牌战略打开增收通道。这一切的背后,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诠释。

未来,六汪镇还将进一步完善仓储、加工、销售全链条,推动小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体系。而这套“科技赋能+资源整合+品牌引领+联农带农”的组合拳,也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本。

当粮食不再“看天吃饭”,当农民不再“靠天增收”,乡村振兴的根基才真正牢固。六汪镇的探索证明:保障粮食安全,不仅需要汗水,更需要智慧;促进农民增收,不仅需要政策,更需要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