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的田野吗?在中亚的棉田埂上,棉桃像挂在枝头的小灯笼,油绿油绿的;在巴基斯坦的平原里,金黄的油菜花海一眼望不到边,风一吹,沙沙地响;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曾经荒草丛生的土地上,如今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稻穗弯着腰,像是在鞠躬。这些景象,不是梦里的画,是中国和上合组织国家一起用技术“种”出来的实在日子——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些田野背后,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合作故事。
先从乌兹别克斯坦说起吧。在靠近阿姆河的棉田,有个叫贝克马托夫的棉农,这几年成了村里的“明星”。前几年他总蹲在地头叹气:“这棉花啊,渴了长不好,淹了也不行,一年到头忙得脚不沾地还是产量上不去。”2020年开春不一样了,中国技术员拉着滴灌带走进他的棉田,手把手教他怎么铺膜打孔、怎么让水滴“跑”到每棵棉花根边。当时他还直摆手:“这细管子能顶用?”结果到了夏天,别家的棉花叶子蔫得像烤过的纸,他的棉田却绿油油的,棉桃一个比一个胖,摘棉花的工人都说:“马托夫家的棉花,棉絮又白又软,看着就喜人!”
后来一测产,他的单产比村里其他棉农高出了三四成,第三年更是翻了一倍多。马托夫蹲在地埂上,用手摸了摸棉桃,又捧起一把土,嘴里不停念叨:“这滴灌技术,真是神了!以前浇水靠天,现在水管子埋在地下三尺,一滴水都不浪费,棉花‘喝’得刚刚好,怪不得长得这么壮实!”据当地农技站的记录,这几年用了中国膜下滴灌技术的棉田,平均亩产都提高了50%以上,不少像马托夫这样的棉农,家里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了。
往南走,到了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油菜田,这里的故事也挺有意思——要知道,巴基斯坦人吃饭离不开油,可自己种出来的油菜产量低,一年得花几十亿美元进口棕榈油,不少农户愁得睡不着觉。2022年,有中国企业来这里,带着杂交油菜新品种,和当地专家一起试验。武汉庆发禾盛农业的朱晓波总经理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们在试验田里选种、授粉,当地的农民也跟着干,有人不懂就来问我们,拿着小本子记笔记,特别认真。”后来这个新品种真的推广开了,朱晓波笑着说:“这油菜籽榨出来油啊,颜色清亮亮不说,芥酸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高,吃着健康,现在超市里都卖得好呢!”
农户穆罕默德家去年种了两亩新油菜,秋收时看着金灿灿的油菜籽,眼睛都亮了:“以前种本地芥菜型油菜,亩产才两三百斤,现在这个新品种,亩产差不多三百五斤左右,收购价还高了两毛钱!”朱晓波算了笔账,如果按这个新品种,全省推广个百万亩,能多产油十几万吨,够当地人吃大半年呢。现在光在旁遮普省,这个油菜品种已经种了一百五十万亩左右,不少农民说:“以前吃油靠进口,现在自己能种出好油,还能赚钱,这中国的种子真是‘金疙瘩’!”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呢,曾经有片地让农场主尼古拉头疼坏了:黑土地挺肥,河水也清冽,可就是种不好水稻。“我们有地、有水,就是没人手干活,机器也旧,最关键的是没技术,种出来的水稻稀稀拉拉不说,还容易倒伏。”2年前,中国企业佳沃北大荒农业来了,带着水稻旱直播技术——别误会,不是“旱地种水稻”,是人站在地里,用机器直接把稻种播进土里,省了插秧的功夫。
尼古拉记得第一次看到机器作业的场面:“轰隆隆的,种子‘啪嗒啪嗒’就进了土,比以前人工插秧快太多了!中国技术员还教我们怎么控制水量、怎么施肥才不烧苗。”去年秋收的时候他去田里转,稻穗沉甸甸的,有的甚至垂到了膝盖,他忍不住摸了摸,笑着说:“以前这地荒着的时候,我天天往地里扔烟蒂子叹气,现在好了,稻浪滚滚的,看着就有盼头!”现在佳沃北大荒不仅帮他恢复了生产,还带他和周边的农户一起种水稻,连加工大米的工厂都建在了当地港口——“现在从田里收的稻谷拉到厂里,加工成米就能通过中欧班列直接运到中国,这供应链一条线下来,我们种的米不愁卖,收入也翻了番!”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改变,还有些“软功夫”也在悄悄发力呢。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去年有3批共300多名农业技术员要去中国培训,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师穆塔萨迪克·阿里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出发前我心里又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能学到真本事,忐忑的是怕自己学不会那些先进技术。到了陕西杨凌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才发现,这里不仅有老师手把手教,还有试验田让我们动手练,比如中国科学家研究的智能灌溉系统,看着水位表就能知道哪块地该浇水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些技术带回巴基斯坦,让农民不用再靠天吃饭,让稻田也能像中国的一样高产。”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啊,这几年已经培养了两千多名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人才,还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了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派了七十多批专家去指导。就说哈萨克斯坦吧,西安爱菊粮油搞起了“订单农业”,农户种什么品种、怎么种,都签了合同,还帮着解决融资问题——以前农场主阿列克谢最怕“卖粮难”,现在把粮食交给园区,加工、储存、销售都不用操心,“就像把孩子交给靠谱的老师,踏实!”
你看,从乌兹别克斯坦的棉田,到巴基斯坦的油菜田,再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稻田,中国和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合作,就像播撒种子,长出了产量,长出了希望,也长出了各国农民脸上的笑容。这些田野上发生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最实在的道理:不是所有的丰收都靠运气,有时候,一份技术、一次合作,就能让荒芜变粮仓,让平凡的日子开出花来。而这,或许就是“禾合”之美的真正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