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桐梓:法治建设融入乡村日常 千篇典型案例 专业法律服务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在贵州桐梓的乡村院落、田间地头,一场静水流深的法治变革正在发生。干部用乡音讲法律,村民围着投影看案例,律师面对面解疑惑——法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家常话”。近年来,桐梓县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上门送法”“案例释法”“专业说法”三支笔,精准书写乡村善治新篇章,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底座和温暖底色。

上门送法:让法律从条文走进生活

“干部讲得明白,我们听得懂、用得上!”在海校街道柏果树社区,居民饶应明对“普法会”赞不绝口。这样的场景在桐梓已成常态。针对农村群众法律知识薄弱、获取渠道有限的问题,桐梓县推动普法阵地前移,组织乡镇干部、司法所人员、驻村工作队组成“普法轻骑兵”,深入农户家中、田埂院坝,用方言土语讲解宅基地确权、赡养老人、婚姻财产、合同签订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海校司法所所长王军介绍,他们坚持“一户一策”,根据家庭情况定制普法内容。“有的家里有老人,就重点讲赡养义务;有的正准备流转土地,就详解合同风险。”这种“主动问诊”式服务,变“等群众上门”为“送法到门口”,让法律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入户普法近千场,群众从“被动听”转向“主动问”,法治意识显著提升。

案例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抽象的法条难以入脑,但真实的故事却能直抵人心。桐梓县深谙此道,创新推出“以案释法”模式,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纠纷案例改编成微视频、广播剧、宣传画,在村级广播、微信群、公示栏和流动放映中广泛传播。

在娄山关街道西流水社区,一场邻里纠纷调解微视频观影活动引发热烈讨论。“片子里的事就跟我们村前阵子一模一样,看完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依法解决,不用吵架伤和气。”居民丁萍感慨道。这种“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做法,让群众在共鸣中理解法律、信任法治。

截至目前,桐梓已围绕防诈骗、禁毒、土地流转、消费者维权等重点领域发布典型案例1000余篇,覆盖所有乡镇。西流水社区监委主任杨家齐说:“现在大家遇到矛盾,第一反应不是‘找人评理’,而是‘查查法律怎么说’,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专业说法:优质法律资源下沉一线

面对农村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桐梓县整合司法、法院、检察院及律师资源,组建4支专业宣讲队,开展“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并设立常态化咨询点,为群众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专业解答。

在松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律师谢红霞一边发放手册,一边耐心解答村民关于借贷、婚姻、土地流转的疑问。“很多纠纷其实源于不懂法。我们提前做风险提示,就能从源头减少矛盾。”她说。这种“专业说法”不仅解惑,更防患于未然。

与此同时,桐梓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大调解”网络: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75个,选聘调解员600余名,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小矛盾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法治赋能,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稳的民生保障。桐梓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更离不开法治护航。通过“三支笔”协同发力,当地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法治化、精细化水平,更让群众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法治温度。

如今,在娄山脚下的美丽乡村,法治文化长廊与“村晚”舞台交相辉映,村民议事会与调解室同频共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深沉的内生动力。

正如桐梓县司法局副局长赵行河所言,下一步将持续强化法治宣传、规范人民调解、优化法律服务,让法治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法治正与乡村共生长,绘就一幅治理有效、社会和谐、群众幸福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