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碾过金黄的稻浪,谷粒像雨点一样落进车厢,陈流江抓起一把稻谷,轻轻一捻,谷壳碎裂,露出乳白的新米。“1500亩,亩产620公斤,比去年多收一成。”他咧嘴一笑,眼角的褶子像田垄一样深。19年前,他背着喷雾器在田里打药,一亩要花1200元;如今40台机器齐上阵,成本降到600元,稻米加工后团购价6元/公斤,稻壳、碎米还能再卖一次钱。
同样的丰收场景在开州遍地开花:南门镇清江河畔,寿光技术员韩象军掀开无土栽培槽的盖子,番茄根须雪白,滴灌带里营养液精准到毫升;铁桥镇钱江食品的智能猪舍,10个人养5万头猪,风机、水帘、料线全用手机遥控;关面乡泉秀村,唐祖亮把最后一筐木香码进冷链车,4小时后这批货将出现在上海某药企的提取车间,价格比烘干原根翻了两番。

开州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兵摊开报表: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173.4万亩,生猪出栏102万头,蔬菜37.2万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4家,数量全市第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3亿元,山地特色产业综合产值238亿元。“今年农业增加值铁定破百亿。”张兵说这话时,窗外汉丰湖的晚风吹动稻浪,像一片金色的海。
在大进镇红旗村,廖伯轩的20亩茶园刚结束秋茶采摘。去年鲜叶均价46元/公斤,他收入5万多元。“以前种玉米,一亩挣800块;现在种茶,一亩挣3000块。”更让他得意的是,“巴渠茶”入选全国“千万工程”典型案例,来考察的贵州代表团刚走,四川的观摩团又要来。
茶叶只是开州产业版图的一角。50万亩中药材、10万亩春橙、300家香肠作坊、19家生物医药企业……一条“原料—加工—品牌”的链条正在成型:天邦食品24小时内把春橙变成NFC橙汁,附加值提升150%;锦开香肠用现代设备复刻腊月风味,夏天也能生产;开竹大米把碎米卖给酿酒厂,糠壳做成生物质颗粒,真正实现“吃干榨尽”。
灵泉村熊昌群的变化更直观。10年前她守着3亩薄田,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她在竹溪生态乐园做保洁,每月2000元工资,年底还有800元分红。村里52户民宿、712家乡村酒店,去年接待游客799万人次,像她这样的“产业农民”有1400多人。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开州“四个一”工程的精准发力:一个保供基地稳住米袋子菜篮子,一条全产业链把原料变商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一张农文旅网络把田园变乐园。区里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对新建加工厂按固定资产投资5%补贴,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奖励5万元,对带动农户50户以上的合作社一次性补助20万元。
2027年的开州会是什么样?张兵指着规划图:百亿级食品产业园、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园、10个10亿级加工园、1200个和美院落、90%的5G覆盖率……“到时候,农民不再只是种地,而是当股东、做工人、开民宿,农业增加值突破150亿。”
暮色中,陈流江的烘干机轰鸣,新米香气弥漫。远处,汉丰湖畔的民宿亮起灯火,游客端着刚买的橙汁,看湖面倒映着金黄的稻田。这一刻,丰收不仅是田里的稻谷,更是整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