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诸城:多元特色产业撑起乡村振兴 “致富伞”

在山东潍坊诸城,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实景画卷。板栗树结出“黄金果”,智能大棚种出“有机菜”,百年栗园变身“网红打卡地”——这座兼具农耕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县级市,正以多元特色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全面振兴。从单一种植到全链条增值,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诸城探索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全国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潍坊诸城:多元特色产业撑起乡村振兴 “致富伞”

一颗板栗撬动全链条增值

诸城市昌城镇的沙质土壤和温润气候,为板栗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当地农户陈焕秋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小麦,一亩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改种板栗后,亩产500斤,毛收入翻倍到2500元。”但这只是起点。诸城没有止步于“种得好”,而是聚焦“卖得好”“赚得多”,推动板栗产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延伸。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诸城引入潍坊奥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化种植与定向收购,彻底解决农户“卖难”问题。更关键的是,企业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将板栗开发成板栗粉、即食果仁、板栗辣酱、粗粮面条等30多个产品,打入商超和电商平台。原本按斤售卖的生鲜板栗,经深加工后溢价显著,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不仅如此,诸城还深挖板栗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在刘墉板栗生态园,百年栗林被打造成集采摘、露营、研学、美食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游客可亲手采摘带刺的栗蓬,体验糖炒板栗制作,购买特色伴手礼,形成“赏、玩、吃、购”闭环消费。仅2023年国庆假期,该园区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增长30%以上。这种“农业+文旅”融合模式,让板栗不仅“能吃”,还能“可玩、可游、可传播”。

科技赋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

如果说板栗产业是“靠山吃山”的典范,那么诸城的设施农业则彰显了“科技兴农”的硬实力。在龙湖绿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冬暖式大棚、立体种养系统、智能温室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参数,AI系统自动调控水肥,连灌溉都能精准到单株作物。

“以前种菜看天气,现在种菜看数据。”基地负责人张森介绍,通过智能化管理,蔬菜亩产提升40%,农药使用量减少60%,品质和安全性同步提高。园区主打的“龙湖绿园”有机品牌,让樱桃番茄售价达15元/斤,是普通番茄的3倍。清晨采摘、两小时直达社区的冷链物流体系,更确保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极致新鲜。

值得一提的是,龙湖绿园还开辟50亩采摘园,种植草莓、樱桃、桑葚等时令水果,年采摘及门票收入占总营收20%。同时,园区吸纳周边200多名农民就业,并免费培训设施农业技术,带动农户自主建棚创业,实现“授人以渔”。这种“技术输出+就业带动+创业扶持”三位一体模式,让设施农业真正成为农民的“增收园”。

多元产业协同绘就振兴新图景

板栗与设施蔬菜只是诸城特色产业版图的缩影。近年来,诸城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山楂、生态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并推动非遗文化如柳编、剪纸与农产品包装融合,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

在这一过程中,龙头企业扮演了“领头雁”角色。奥升食品、龙湖绿园等企业不仅提供技术、市场和品牌支持,还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订单农业等方式,让农户深度参与产业链收益分配。例如,昌城镇部分板栗种植户以土地入股生态园,年底可获分红;龙湖绿园周边农户既能务工增收,又能低价获取优质种苗,降低创业门槛。

据诸城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同比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环境同步改善,道路硬化、污水治理、绿化美化全面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图景日益清晰。

从“种得好”迈向“品牌响”

面向未来,诸城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推动特色农产品从“原字号”向“精字号”“品牌字号”升级;另一方面,深化农旅融合,打造更多如刘墉板栗生态园这样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让乡村既有“土味”,又有“潮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诸城的实践表明,只有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做精做深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才能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甜头、农村有看头。从一颗板栗到一座智能大棚,从单一生产到多元融合,诸城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撑起一把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乡村振兴“致富伞”。

这把伞下,是科技与传统的交融,是生态与经济的共赢,更是千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