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常常“组团来袭”,单一农药往往难以全面防控。为了省工省时、提高防效,不少农户会选择将两种甚至多种农药混合使用。这种做法看似高效,实则暗藏风险。农药混配不是简单地“倒在一起”,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药害、降低药效,甚至造成作物死亡、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
那么,农药到底能不能混?怎么混才安全有效?本文结合农业植保部门和农药管理机构的专业建议,为农民朋友梳理农药混配的核心原则和实操注意事项,帮助大家用对药、少花钱、多打粮。

一、农药混配的基本原则
不发生化学反应,保持药效稳定
不同农药混合后,若发生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或沉淀反应,会导致有效成分分解失效。例如,碱性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不能与大多数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混用,因为后者在碱性条件下极易分解,失去杀虫活性。同样,含铜制剂(如氢氧化铜)与代森锰锌混合,可能生成铜盐沉淀,不仅药效降低,还易引发药害。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指南》
https://www.icama.org.cn/nyb/zwgk/nyyw/202204/t20220415_845673.htm
不产生物理性状变化
混合后若出现絮凝、分层、结晶、大量沉淀或乳化不良等现象,说明物理相容性差,喷洒时容易堵塞喷头,药液分布不均,影响防治效果。建议在正式混配前,先进行“小杯试验”:取少量拟混用的农药,按比例加入清水中,搅拌后静置10–15分钟,观察是否澄清、有无沉淀或浑浊。若无异常,方可大面积使用。
不增加对作物的毒性(避免药害)
有些农药单独使用对作物安全,但混合后可能增强渗透性或改变代谢路径,导致药害。例如,有机硅助剂虽能提高药液展着性,但与某些除草剂(如草甘膦)混用时,可能加剧对邻近敏感作物的飘移药害。此外,高温、高湿或作物幼苗期、花期等敏感阶段,应尽量避免复杂混配。
防治对象互补,作用机制协同
混配的目的是“1+1>2”,而非简单叠加。理想组合应针对不同病虫害或同一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例如,防治水稻稻飞虱时,可将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吡虫啉与干扰能量代谢的噻虫嗪复配,延缓抗药性产生;防治果树病害时,保护性杀菌剂(如代森锰锌)与内吸性杀菌剂(如戊唑醇)混用,既能预防又可治疗。
资料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手册》
https://www.natesc.org.cn/col/col1054/index.html
二、农药混配的实用操作步骤
查清农药性质
混配前务必仔细阅读每种农药的标签说明,重点关注“不能与……混用”“禁止与碱性/酸性物质混用”等警示语。常见农药酸碱性参考如下:
酸性农药:大多数有机磷类(如敌敌畏、毒死蜱)、三唑类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
碱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松脂合剂;
中性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如高效氯氟氰菊酯)、新烟碱类(如噻虫胺)。
遵循“二次稀释法”
正确混配顺序至关重要。推荐步骤:
① 先在小桶中将每种农药分别用少量清水稀释成母液;
② 按“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乳油→水剂”的顺序,依次加入大喷雾器的半桶水中,边加边搅拌;
③ 最后补足水量,充分搅匀。
切忌将原药直接倒入满水的喷雾器,否则易结块、沉淀,影响均匀度。
现配现用,避免久置
混合药液化学稳定性有限,尤其含有机磷或生物农药的配方,放置时间过长易分解失效。一般建议在2小时内用完,最长不超过4小时。夏季高温时更应缩短存放时间。

三、常见错误混配案例警示
错误1:敌敌畏 + 乐果
两者均为有机磷杀虫剂,混用不仅无增效作用,反而因代谢路径相似,加重作物负担,易引发药害。
错误2:多菌灵 + 甲基硫菌灵
二者作用机制相同(均抑制真菌细胞分裂),混用等于重复用药,浪费成本且加速抗药性。
错误3:除草剂与杀虫剂随意混用
除草剂(如2,4-D)对双子叶作物敏感,若与杀虫剂混喷,飘移或残留可能造成邻近蔬菜、果树畸形。
资料来源:中国农药信息网《农药混用禁忌表》
http://www.chinapesticide.org.cn/hysj/index.jhtml
四、特别提醒:这些情况坚决不能混
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一般不与化学杀菌剂混用,因杀菌剂会杀死有益微生物;
含金属离子的农药(如代森锰锌、硫酸铜)避免与含钙、镁的叶面肥混用,易产生沉淀;
除草剂原则上不与其他农药混用,除非标签明确允许;
不同厂家、不同剂型的同种农药,也不建议混用,以防助剂冲突。
五、科学混配带来的实际好处
合理混配不仅能提高防效、延缓抗性,还能减少施药次数,降低人工成本和农药残留。例如,在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期,将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混用,防效比单用提高20%以上,且用药量减少15%。在设施蔬菜上,将阿维菌素与螺虫乙酯混配防治粉虱,持效期延长至15天,显著减少打药频率。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科学、谨慎、规范。农民朋友切勿凭经验“大胆尝试”,更不要听信非正规渠道的“秘方”。遇到复杂病虫害,建议咨询当地农技推广站或植保专家,获取个性化混配方案。
农药混配是一门技术活,既考验经验,更依赖科学。记住:能混是例外,不能混是常态。每一次混配前,多花两分钟查标签、做小试,就能避免一次可能的减产甚至绝收。用对药,才是真省钱;安全用药,才是可持续的丰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