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江西彭泽的鱼塘里水波荡漾,彭泽鲫悠然游弋,罗氏沼虾不时跃出水面——“鱼虾共舞”的生态画卷,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彭泽鲫+罗氏沼虾”生态混养模式,不仅实现亩产鲫鱼1720斤、沼虾近70斤,更让每亩净利润比传统单养高出约2000元,为渔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从单养到混养:一水两收的效益突破
过去,彭泽县不少养殖户长期依赖单养彭泽鲫。虽然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市场认可度高,但收益单一、病害风险大,利润空间有限。养殖大户钱铖坦言:“以前只养鲫鱼,行情一波动,心里就发慌。现在鱼虾混养,收入稳了,日子也踏实了。”
转机来自科技赋能。在江西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赣北站专家团队指导下,彭泽率先试点“鱼虾混养”新模式。经过数十轮试验,科研人员精准确定了彭泽鲫与罗氏沼虾的最佳放养比例:鲫鱼提供水体上层空间利用,沼虾则栖息底层,以残饵和浮游生物为食,形成“鱼护虾、虾净水”的良性循环。
这种生态互补机制,不仅减少了饲料浪费,还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减少药物使用,提升水产品安全品质。更重要的是,同一片水面产出两种高价值水产品,实现“一水两收”,亩均利润提升30%以上,真正让“鱼塘变金塘”。
科技小院扎根田间,技术落地有保障
模式创新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彭泽县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10家科技小院,成为连接高校科研力量与基层养殖户的“桥梁”。这些设在塘边的“田间实验室”,让专家真正“沉下去”,让技术“活起来”。
国家级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盛军庆介绍:“我们不是只做试验,而是全程跟踪指导。”科技人员定期开展水质检测、饵料配比优化、病害预警等服务,并通过“一对一”帮扶、集中培训等方式,手把手教渔民掌握混养关键技术。比如,如何根据水温调整投喂量,如何通过观察虾体判断水质变化,这些实用技巧极大提升了养殖成功率。
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自推广混养模式以来,参与农户的养殖成活率提高15%,亩均增收超2000元。科技小院不仅输出技术,更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渔民,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延伸产业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彭泽鲫”原产地和核心产区,彭泽县深知,要让特色水产真正“叫得响、卖得好”,必须走品牌化、产业化之路。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彭泽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运用,统一质量标准、包装标识和溯源体系,提升市场辨识度。
同时,围绕鱼虾混养,彭泽正加快布局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渔业等延伸业态。部分合作社已尝试开发即食鲫鱼汤包、冷冻沼虾等初加工产品,探索电商销售新渠道。在太泊湖、芳湖等水域,还规划了垂钓、观光、研学等农旅融合项目,让鱼塘不仅产鱼虾,还能“产体验、产流量”。
未来,彭泽计划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引进龙头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鱼胶原蛋白、虾青素提取物等,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生态与经济双赢,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鱼虾共舞”不仅是养殖模式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传统水产养殖常因高密度投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生态混养通过物种互补,自然净化水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的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农户加入。目前,彭泽全县已推广鱼虾、鱼蟹等生态混养面积超2万亩,带动3000余户渔民增收。曾经靠天吃饭的渔民,如今靠着科学养殖,腰包鼓了,信心足了。
从“单一养殖”到“生态混养”,从“凭经验”到“靠科技”,江西彭泽用一条鱼、一只虾,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这不仅是水产养殖的转型升级,更是农业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随着科技支撑更坚实、产业链条更完善、品牌影响力更广泛,彭泽的“鱼虾共舞”必将奏响更嘹亮的致富乐章,让更多农民在碧水清波间收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