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酉阳大溪镇:产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结硕果

“土家文明的第一碗米……”10月10日,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巴渝和美乡村大溪产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杨贤平,双手捧着包装厂刚送来的首批稻米包装样盒,兴奋地念着上面拟定的文案,随后迅速分享朋友圈。这款获得“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杉岭珍米瞬间成了抢手货,消费者纷纷留言询问购买事宜,杨贤平看到点赞和询问,笑开了花。

相关图片

10月的重庆市酉阳县大溪镇杉岭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500亩高标准农田里,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这片丰收景象的背后,凝聚着杨贤平与各方共同努力的心血和汗水。

2024年初,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等单位与大溪镇携手,以1500亩高标准农田为依托,开展“政银校企科”联动,共同组建了巴渝和美乡村大溪产业学院。

相关图片

作为全国农机化“土专家”,杨贤平毅然挑起常务副院长重担,立志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面对质疑,他坚定回应:“好不好得由稻穗评判。”此后,他带领师生扎根田间,调试传感器、更换收割机刀片,鞋上永远沾着泥。

9月29日,增密增产示范田迎来了测产时刻。当测量结果公布,预计亩产达1600斤左右,远超一般高标准农田的1200斤时,杨贤平激动得手舞足蹈,一拳砸在掌心,震得手中谷粒四溅。

杨贤平不仅注重农业产量的提升,更将课堂搬到了田埂上。“乡村即学校,田间即教室;村民即学员,教学即生产。”这是他独特的开场白。30多岁的村民黄诗华在杨贤平指导下,第一次操作无人机完成10亩稻田的施肥任务,还拿到了120元“课时补贴”。几个月下来,80多个农民掌握了农机使用要领,16人获得了植保无人机驾驶证。杨贤平把这些成果视为“幸福账本”,产业学院助力农民掌握技能的初衷得以实现。

夜深人静,杨贤平仍在谋划“2026年发展蓝图”,1500亩高标准循环农业区、研学营地、农文旅融合等规划跃然纸上。当被问及为何总是笑口常开时,他掰着指头数道:“土地丰收预计再增两成,农民丰收年底实现利润分红,学员丰收无人机操作手吃上技术饭。”杨贤平的笑容如丰收的稻穗般灿烂,这笑容,已成为大溪镇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