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邯郸大名县,一项名为“艺创工坊”的创新举措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作为农业大县,大名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这些宝贵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导致非遗传承难以为继,村民增收渠道有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并推进了“艺创工坊”项目,通过精准分类、模式创新及机制保障,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与乡风文明的深度融合。
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艺创工坊”被细分为四种类型:非遗传承型、特色产业型、文旅融合型以及综合培育型。
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群英领导的大名草编非遗工坊尤为突出。该工坊采用‘传承人+公司+工坊+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草编技艺的活态传承,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据王群英介绍,工坊通过向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原材料支持,并将订单直接分配给家庭作坊的方式运作,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目前,已有超过1000人参与到草编制作中来,平均每年能够获得近万元的额外收益。

为了让“艺创工坊”更加稳固地扎根于乡村,县政府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方面,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旧校舍等闲置空间作为工坊场所,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激活了农村资源;另一方面,则是构建了一个由传承人、带头人及普通村民组成的团队网络,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县委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确保每个工坊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运营。
随着“艺创工坊”的不断发展壮大,它已成为推动大名县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底,全县范围内已经成功建立了53个不同类型的工坊,累计创造了超过3000个工作岗位,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群体、女性以及残障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同时,该项目还帮助恢复了十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并将其纳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不仅如此,“艺创工坊”还是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要平台之一,定期举办戏曲表演、书法课程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艺创工坊”不仅是大名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不仅解决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