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农业经济稳中向好粮食丰收在望

尽管面临干旱、洪涝、连阴雨等多重自然灾害挑战,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大韧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夏粮产量2994.8亿斤,基本持平;早稻增产6.8亿斤;秋粮长势总体正常,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与此同时,畜牧业生产稳定,生猪存出栏连续增长,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价格平稳运行。这一“稳中向好”的态势,不仅彰显了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更折射出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深层逻辑。

粮食生产:政策托底+科技赋能,筑牢“压舱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国家持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稳定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范围,有效对冲了农资价格上涨与气候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进撂荒地复垦和耕地“非粮化”整改,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从区域看,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主产区受益于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扩大和总体有利的光温水条件,秋粮生产形势良好。尽管黄淮海部分地区在收获期遭遇连阴雨,但各地迅速启动应急抢收、烘干、仓储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农业农村部调度显示,截至10月中旬,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进度与常年相当[1]。值得注意的是,夏粮虽略减0.1%,但仍在2990亿斤以上高位平台运行,早稻实现1.2%增长,两者合计增产3.7亿斤,为全年粮食总产“十九连丰”奠定坚实基础。这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推广、农机作业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持续落地。

丰收的良田

畜牧业:生猪产能稳健恢复,禽肉成增长主力

前三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总产量达7312万吨,同比增长3.8%,供给充足。其中,生猪生产延续恢复态势:出栏52992万头,同比增长1.8%;三季度末存栏43680万头,同比增长2.3%。能繁母猪存栏4035万头,虽同比微降0.7%,但仍处于农业农村部划定的绿色合理区间(3900—4100万头),表明产能调控精准有效[2]

更值得关注的是禽肉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禽肉产量2053万吨,同比大增7.2%,成为肉类供给的重要增量来源。这既源于家禽养殖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强,也得益于消费结构升级对白肉需求的提升。相比之下,羊肉产量下降4.3%,主要受草原生态政策调整与养殖成本上升影响,属结构性回调。

整体来看,畜牧业正从“保供给”向“优结构”转型。牛、禽稳中有升,猪产能理性回归,羊适度调减,反映出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的良性互动。

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结构性分化显现

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3.6%,处于合理区间。其中,谷物价格下降3.3%(玉米降幅达5.3%),蔬菜下降6.0%,生猪下降6.9%,均与丰产预期和供应宽松密切相关。

但价格走势并非“普跌”,而是呈现明显分化:

  • 水果逆势上涨1.1%,反映优质果品供需偏紧;
  • 活牛、活羊价格在三季度由跌转涨,连续2—3个月回升,显示牛羊肉消费回暖;
  • 鸡蛋价格连续3个月上涨,与饲料成本及季节性需求有关。

9月末集贸市场数据显示,新粮集中上市导致玉米、稻谷价格小幅回落,但小麦因优质专用品种需求旺盛,价格环比微涨0.1%。这种“有涨有跌、总体平稳”的格局,恰恰说明农产品市场机制日趋成熟,价格信号能有效引导生产与消费。

稳中向好的深层逻辑:政策精准+主体韧性

农业经济的稳健表现,离不开两大支撑:

一是政策体系日益精准。从最低收购价托底,到保险全覆盖,再到防灾减灾应急响应,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既保农民种粮积极性,又稳市场预期。

二是经营主体韧性增强。无论是种粮大户采用烘干塔应对阴雨,还是养殖场通过智能化环控降低疫病风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抗风险的“主力军”。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超50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超95万个,农业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3]

丰收背后是制度优势与市场活力的共振

2025年前三季度农业成绩单,不仅是一串数据,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它告诉我们:面对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环境复杂等挑战,只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完善支持保护政策,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就能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当前,秋收仍在进行,冬小麦播种即将展开。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将更加坚实。丰收的田野上,不仅有金黄的稻谷,更有制度的底气与农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5年全国秋收秋种进展调度报告(截至10月15日)》

[2]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

[3]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