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霜降一过,西关村的空气里就全是甜味。10月28日清晨,石明秀蹲在烘干车间门口,抓起一把刚出炉的金丝皇菊,轻轻一捏,花瓣碎成金粉。她身后的1200亩基地里,最后一批花正被装进印有“平塘茗菊”字样的纸箱,准备发往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玉米地,亩产不足千元;如今,360万斤鲜花变成900万元产值,带动周边6个乡镇、187户农户、430名季节性工人,人均增收2.3万元。
从“单打独斗”到“订单捆绑”:一场始于2018年的产业实验
2018年春天,大塘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胜军把石明秀拉到西关村后山:“试试菊花吧,玉米不挣钱。”当时,全镇玉米均价1.1元/斤,亩均纯收入480元。石明秀带着从黄山引进的“金丝皇菊1号”试种20亩,当年干花卖到80元/斤,亩均收益突破6000元。
转折出现在2019年。石明秀成立平塘茗菊农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鲜花保底价3.5元/斤,高于市场价时随行就市。协议里藏着两个细节:一是“死标准”——花径必须达到5.5厘米以上,农残检测必须为零;二是“活补贴”——公司提供种苗、有机肥和技术员,成本从收购款里扣,农户零投入起步。
“第一年签了47户,第二年变成112户。”石明秀说,秘诀是把风险留在公司,把利润让给农户。2020年疫情来袭,鲜花滞销,公司按协议照单全收,烘干后库存200吨,咬牙撑到2021年市场回暖,反而因为品质稳定拿下广州、昆明两个大客户。

藏在花瓣里的技术账本:每亩多赚4000元的秘密
“金丝皇菊最怕连阴雨,花苞一沾水就烂。”技术总监罗国辉掏出手机,点开气象APP,“我们给每块地装了微型气象站,湿度超过85%自动报警。”更关键的是烘干环节:传统土炕温度不均,花瓣焦边;公司引进12台空气能烘干机,45℃恒温12小时,花瓣完整率从60%提升到92%,单价直接涨20元/斤。
成本账算得更细:一亩地需种苗4000株,公司批量采购价0.18元/株,比农户单独买便宜0.07元;有机肥每吨补贴200元,每亩节省成本120元;烘干环节集中加工,每斤电费比农户自建炕节省0.15元。综合算下来,农户每亩比传统种植多赚4000元,公司靠规模采购和精深加工再赚一道钱。

从“卖原料”到“卖风景”:农旅融合的三级跳
2023年,石明秀把基地旁边的荒坡改成观景台,立起“金色花海”招牌。国庆七天,接待游客1.2万人次,卖门票12万元,菊花饼、菊花酒、菊花面膜等衍生品卖了38万元。最意外的是“采花体验”——每人收费30元,提供草帽、竹篮、技术指导,游客摘的花按鲜重50元/斤回收,比直接卖花还划算。
“下一步要建民宿。”西关村党支部书记岑勋文指着村口的三栋木楼,“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公司负责运营,利润五五分成。”按照规划,2025年将新增床位80个,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餐饮、交通等配套收入600万元。
可复制的“平塘模式”:三个硬条件与两个软支撑
硬条件之一:气候。大塘镇海拔1180米,年均气温15.3℃,昼夜温差12℃,金丝皇菊干物质积累多,黄酮含量比低海拔地区高18%。
硬条件之二:土壤。当地黄壤pH值5.8 - 6.2,有机质含量3.2%,特别适合菊花根系发育。农业局做过对比实验,同样品种在相邻的惠水县种植,亩产减少15%。
硬条件之三:水源。基地上游的龙塘水库属二类水质,灌溉水重金属检测为零,这是拿到有机认证的关键。
软支撑之一:政策。2021年起,平塘县对菊花产业实行“三补一贴”:种苗补贴50%、烘干设备补贴30%、贷款贴息3%,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80万元。
软支撑之二:人才。省农科院派驻科技特派员3名,每年培训农户200人次;公司与黔南职院合作,定向培养加工、电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37名。

风险提示: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种菊花
“去年有湖南老板来考察,回去种了500亩,全军覆没。”石明秀摊开一张全国菊花种植分布图,“金丝皇菊适合北纬25° - 30°、海拔800 - 1500米的山区,盲目扩张风险极大。”她给出三条建议:
- 先做小面积试种,连续三年记录物候期数据;
- 必须配套烘干设备,鲜花保存期不超过24小时;
- 提前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避免“丰产不丰收”。
一朵花的未来
11月,石明秀将带着“平塘金丝皇菊”地理标志申报材料前往北京。她给记者算了最后一笔账:如果认证成功,品牌价值评估可达1.2亿元,每公斤干花溢价空间至少30元。“到那时,西关村的菊花就不只是花,是黄金。”
傍晚,最后一辆冷链车驶出基地,车灯扫过花田,残留的菊花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岑贤芳和姐妹们蹲在地头分拣残花,这些边角料将被做成菊花枕芯,售价98元一个。她抬头冲记者笑:“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见不到现钱;现在每天微信到账,日子像菊花一样,越开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