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城桥村烤烟产业升级:新烤房如何撬动“黄金叶”增收

清晨的烟田薄雾轻笼,一行行烟株随风翻涌绿浪;暮色中的烤房轻烟袅袅,金黄烟叶在阳光下透出琥珀光泽。在陕西省黄龙县崾崄乡白城桥村,这幅延续多年的“烤烟图景”正在悄然升级。曾经困扰烟农的“老炉子”难题,如今被15座崭新的密集式烤房彻底改写。这场由基础设施升级引发的产业变革,不仅让烟农脸上多了几分笃定的笑容,更成为观察乡村特色产业如何通过“小切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烤烟田景象

老旧烘烤设施成产业“卡脖子”环节

烤烟作为白城桥村的传统支柱产业,其价值链中最关键也最脆弱的一环,长期落在烘烤环节。过去,烟农普遍使用土建老式烤房,不仅保温性能差、燃料消耗大,更致命的是温湿度难以精准控制,导致烤后烟叶青杂比例高、等级不稳,直接影响收购价格。正如种烟大户庄飞所言:“以前用老炉子,烧煤多还不保温,卖不上价心里急。”这种“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成为横亘在烟农增收路上的一道隐形壁垒。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在许多传统烟区,烘烤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烟叶品质提升的共性瓶颈。烟叶烘烤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对温湿度曲线的精准调控要求极高。传统烤房依赖人工经验“看火候”,极易因操作失误造成整炉烟叶报废,烘烤损失率常年居高不下。因此,推动烘烤环节的现代化改造,是提升整个烤烟产业链韧性的关键突破口。

创新实践:以“烘烤工厂”模式破解双重难题

白城桥村的破局之道,体现了一种极具巧思的资源整合逻辑。崾崄乡党委、政府并未简单地将补贴资金分发到户,而是立足村情,成功争取项目资金,统一建设了一处包含15座节能高效烤炉的密集式烘烤工厂,并交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

这一模式巧妙地同时解决了两大难题。对烟农而言,只需按每座每年1500元的标准支付租金,即可享受到现代化烤房带来的稳定、高效、低成本烘烤服务,彻底告别了“整夜守炉”的辛劳与风险。对村集体而言,这笔稳定的租金收入构成了可持续的集体经济“造血”机制。据白城桥村党支部书记高四平介绍,新烤房的投用预计可使上等烟叶占比提升至50%,亩均增收400元,全村烤烟总产值有望突破500万元。

资料来源:崾崄乡人民政府关于白城桥村烤烟产业发展的公开报道

这种“村建、社管、户用”的模式,本质上是将分散的农户需求集约化,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它既避免了单家独户无力承担设备更新成本的窘境,又确保了新技术能够快速、规范地落地应用。

未来展望:从“烤得好”到“卖得好”的全链条升级

烘烤环节的升级只是白城桥村烤烟产业振兴的第一步。该村已明确提出,要以建设“烤烟千亩示范村”为目标,创新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构想,清晰地指向了产业发展的下一阶段——从“烤得好”迈向“卖得好”。

“企业”的引入,意味着将打通市场端。通过与烟草公司或深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订单生产,确保优质优价,让烟农吃下“定心丸”。而“合作社”作为中间枢纽,不仅能继续提供烘烤服务,未来还可拓展至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分级扎把等产前产后服务,进一步提升烟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全链条的思维,正是乡村特色产业摆脱“小散弱”、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片“黄金叶”,要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不仅需要在生产端精耕细作,更需要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精打细算。白城桥村的探索,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以关键环节的设施升级为支点,撬动组织模式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的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