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农机破解”下田难”,宣汉5000亩土地实现机械化

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鸭池村,一片片经过改造的梯田错落有致,田间道路宽阔平整。不久前,一台适用于丘陵山地的中型拖拉机正沿着新修的机耕道平稳行驶,进行翻耕作业。“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站在田埂上,满脸欣慰地说道,“近些年,得益于丘区农机的快速发展和山地高标准农田的持续改造,我们村已有将近5000亩土地实现了机械化耕种。过去靠肩挑背扛的‘巴掌田’‘鸡窝地’,如今也能让大机器下田,丘区农民种田确实轻松多了!”

宣汉县的这场“变形记”,正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全力攻克丘陵山区短板环节的一个生动缩影。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全国农机化系统紧紧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核心任务,精准施策,通过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系统梳理农机装备的短板弱项,大力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深入实施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并创新性地设立高端智能农机与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两大先导区。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如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报废更新补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等的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截至202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攀升至75.6%,提前一年达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8%、89%、92%,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构筑了坚实的装备基础。

补短板:攻坚克难,智能与适用农机双突破

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近年来,一批标志性的智能农机装备相继取得突破:240马力、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已批量交付市场;300马力级混合动力拖拉机、设施嫁接机器人、200千克载荷电动农用无人机等高端样机基本定型,进入小范围试用阶段;6行打包采棉机、高速插秧机等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针对广袤的丘陵山区,6~15坡度丘陵山地拖拉机、油麦兼用精量播种机、油菜移栽机等“专精特新”机具已开始部署生产一线,直面地形复杂、地块零散的挑战。

广应用:因地制宜,先进机具护航粮食安全

先进的农机唯有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大力推广适用机具: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高性能精量播种机的广泛应用,实现了5%以上的显著增产;在水稻主产区,聚焦机种薄弱环节,大力推广育秧成套设备与高速插秧机,全力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率;在新疆广袤棉田,国产6行打包采棉机大显身手,推动棉花机采率突破90%;在南方蔗区,创新推广联合机收与分步式机收模式,国产甘蔗收获机械性能质量稳步提升,牢牢守护着全国人民的“糖罐子”。

优机制:协同创新,加速农机产业升级

体制机制的完善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支持相关省份和央企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成功将农机研发应用周期从过去的5至7年大幅缩短至2至3年。先导区建设稳步推进:黑龙江与北大荒集团聚焦大型高端智能农机;浙江协同贵州、云南,江苏协同甘肃,则重点攻坚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今年,农业农村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更是联合发文,部署加快农机创新产品中试验证与熟化应用,力求在实践中快速“锻造”出优质农机。

强服务:夯实基础,提升全产业链保障能力

政策与服务体系的持续优化,确保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户。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政策效能持续释放,促进了农机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与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已建成5600多个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对主导产业各环节和粮食主产乡镇的“全覆盖”。一支数量充足、技能娴熟的超1000万人的农机手队伍已然成型。此外,农机防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31个省份建立了防灾减灾农机储备调用制度,组建了1.36万支常态化应急作业服务队。通过常抓不懈的机收减损工作,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损失率已分别降至0.93%、1.76%、2.06%,均优于国家标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扎实推进,则为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增添了重要砝码。

从四川宣汉的丘陵梯田到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从智能无级变速拖拉机到灵巧的山地专用机型,中国农业机械化正以全面、高效、绿色的姿态,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