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武夷山市五夫镇的兴贤古街上,耳边是潺潺流水声,路旁清澈的沟渠里锦鲤游动。“这是从籍溪引来的活水,”武夷山朱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员黄鹤鸣介绍道。这条古街曾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生活了近五十年的地方,如今镇上保留着30多处与他相关的文化遗迹,而兴贤古街正是这些遗迹最集中的区域。
沿着青石板路往前走,兴贤书院就在眼前。这里是朱熹少年时读书、中年时讲学的地方。书院正堂悬挂着“升高行远”的横额,勉励学子既要读圣贤书,也要行万里路。抬头能看到官帽形状的房顶下雕刻着莲花图案,提醒学子将来若为官,要保持清正廉洁。正厅上方的“继往开来”堂匾,用的是仿朱熹字体,笔力遒劲。

古街上,与朱熹相关的古迹随处可见。凤凰巷里的朱子社仓,是他创办的民办粮仓,体现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理念。朱熹从14岁起住了近五十年的紫阳楼,见证了他的生活轨迹和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他16岁时亲手种下的古樟树,历经860多年,依然枝繁叶茂。
如今,这些历史遗迹正在以新的方式焕发活力。在兴贤书院,游客可以通过智能交互技术,与“数字朱熹”进行跨时空对话。结合理学思想设计的互动课程,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前来研学。

当地媒体人李茜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以前的游客多是走马观花,现在他们会带着书来,会停下来仔细观看,会提出各种问题。”近年来,五夫镇对古街进行了保护修缮和夜景改造,民宿、茶馆、手工作坊等新业态也陆续出现。
在今年国庆假期试营业的“龙鱼茶舍”里,我们见到了来自广东的“80后”莫健恩。他原本在佛山做家居行业,因为常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五夫青年返乡种荷花的视频,被那种生活状态所吸引。2024年底,他来到五夫镇实地走访。“到了这里才知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就是朱熹在这里写下的,”他说,“最吸引我的是这里的发展潜力和淳朴民风。”最终,他决定留在兴贤古街,开了这家融合闽粤茶文化的茶舍。
在离古街不远的文公山脚下,一座71尺高的朱子雕像面向籍溪水矗立,象征着朱熹71年的人生历程。雕像周边莲荷环绕,左手持卷,右手捧心,仿佛仍在向访客讲述着格物致知的哲理。
这条古老的街道,正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游客来这里不仅能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还能体验创新的文旅项目,让朱子文化在新时代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