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你快看,这无人机像燕子一样贴着麦尖飞!”10月26日上午,陕西杨凌示范区五泉镇夹道村,52岁的种粮大户赵满仓踮起脚,指着正在演示的大疆T50农业无人机。飞机掠过之处,雾状药液均匀铺展,仅用3分20秒就完成了一亩地的变量植保作业。赵满仓掏出手机,对着屏幕上的航线图反复放大,“去年我雇4个人打药,一天最多60亩,现在一架飞机顶40个劳力,这账我算得清。”
这一幕,只是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1800余家参展企业中的寻常一景,却让来自甘肃庆阳的合作社理事长刘改琴红了眼眶。十年前,她第一次来杨凌农高会,抱着试试的心态带回两袋“西农979”小麦原种,如今合作社流转的3800亩旱地,平均亩产从210公斤涨到486公斤,“种子争气,人就有底气。”
一、种子“硬气”:从“土里刨食”到“芯片战争”
“苞谷秃顶、小麦赤霉,说到底是种子免疫力差。”在农高会农业科技专家咨询区,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被围得水泄不通。他面前摆着一排玻璃罐,分别装着携带Fhb1抗赤霉基因的小麦籽粒和普通籽粒,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别,却在分子标记检测中命运迥异。
张正茂掰着指头算账:传统育种靠田间观察,一个抗病品种至少十年;现在用基因编辑技术,把抗病片段精准“敲”进去,三年就能稳定世代。更让农民动心的是数字——今年杨凌示范区推广的“西农511”抗赤霉品种,亩均减少农药成本47元,增产9.8%,仅陕西关中就节本增效3.2亿元。
先正达种业杨凌技术中心里,24小时运转的自动化分选仪正给玉米籽粒拍“X光片”。副总经理张方透露,中心已建立包含12万份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库,“十四五”期间育成的“中化901”玉米品种,在西北春播区创下亩产1223公斤的纪录,比主栽品种增产15.7%,且脱水快、宜机收,解决了困扰黄淮海地区多年的“籽粒机收破碎率”难题。

二、AI农具:从“看天吃饭”到“算数种田”
“老把式”王长顺蹲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展台,盯着智能苗圃巡检机器人看了半小时。这台由赵艳茹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头顶六组多光谱摄像头,像只绿色的甲壳虫在番茄垄间爬行,每移动1米就采集200张叶片图像。
“它能比人眼早7天发现霜霉病。”研二学生姚赛赛现场演示:机器人通过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合环境温度、湿度数据,在病害潜伏期就能发出预警。去年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基地,这套系统帮助种植户减少农药使用3次,每亩节约人工120元。
大疆农业的“智慧农场”沙盘更直观: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接入云端,生成一张实时更新的“农田CT图”。点击任意地块,土壤墒情、虫口密度、氮磷钾含量一目了然。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商户地乡的棉农马红军,今年用这套系统精准施肥,每亩少用尿素8公斤,增产籽棉41公斤,按当前7.2元/公斤收购价,亩增收295元。

三、绿色革命:从“烧秸秆”到“点草成金”
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一堆玉米秸秆被塞进黑箱,30分钟后吐出淡黄色粉末。“这是秸秆合成的聚乳酸颗粒,能做成可降解地膜。”总经理臧立华拿起一摞薄膜,对着灯光展示透光度,“在新疆石河子试验,这种地膜60天降解90%,每亩残膜回收成本从85元降到12元。”
更让农民动心的是产业链延伸。在陕西岐山县,秸秆纤维被加工成环保餐盒,供应西安、宝鸡的连锁餐饮企业;在甘肃张掖,秸秆基料培育的赤松茸出口日韩,每棚纯利2.3万元。臧立华透露,农高会开幕两天,公司已签下9.7亿元秸秆高值化利用订单。
四、乡村新变量:从“单打独斗”到“链上共生”
“以前我们卖原粮,现在卖服务。”杨凌本香农业集团董事长燕君芳的这句话,道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变革。在农高会现场,她展示了“猪—沼—果”数字孪生系统:猪舍氨气浓度实时监测,沼液通过管道精准滴灌猕猴桃园,每头猪减少粪污处理成本18元,果园有机肥替代率85%,猕猴桃糖度提高1.8度,售价每公斤高出市场价2.4元。
这种“技术+服务”的模式正在复制。河南周口商水县,种粮大户王炳献把2000亩地托管给“MAP智农”平台,从种到收全程用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籽粒直收烘干,每亩综合成本降低210元,他本人则转型为“田间管家”,专门对接周边5个村的农机调度。

五、未来已来:从“示范田”到“共富路”
农高会闭幕前,赵满仓和刘改琴在“乡村振兴馆”偶遇。两人蹲在一张中国小麦优势产区地图前,用指尖丈量从杨凌到家乡的距离。“明年我想试试智慧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能把旱地变水浇地。”赵满仓说。刘改琴则惦记上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我们庆阳有200万亩玉米,要是全做成菌棒,能养活多少个合作社?”
展馆外,杨凌大道两侧的梧桐叶开始泛黄。这片因农高会而兴的农科城,三十年间从关中平原的庄稼地,变成了汇聚全球农业科技要素的“旱区种业硅谷”。最新数据显示,杨凌累计培育推广新品种286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带动农民增收超过200亿元。
暮色中,赵满仓把农高会发的技术手册塞进贴身口袋,手册扉页印着一句话:“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远处,无人机的指示灯划过夜空,像一颗移动的星辰,照亮了从种子到餐桌的漫长旅程,也照亮了中国乡村通往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