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清晨,北京亦庄通明湖畔的雾气还没散尽,一辆挂着“豫R·6F2A3”牌照的皮卡停在论坛门口,车厢里装着刚从南阳拉来的两筐新鲜艾草。司机老周把筐子往肩上一扛,边走边嘟囔:“听说今天能见到让中草药自己‘说话’的机器,得瞅瞅真假。”
老周口中的“机器”,正是麦麦科技集团刚刚发布的中草药作物大模型。这是2025通明湖论坛首次把智慧农业放进主议题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一场被提前的春耕
论坛开场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副主任李春生把麦克风往身边拉了拉,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今年河南小麦晚播了7天,但亩产反增了28公斤,靠的就是墒情传感器和变量施肥机。”台下坐着的老周猛地直起腰——他家40亩麦子就在河南邓州。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紧接着亮出一张PPT:全国已建高标准农田10亿亩,但仍有63%的地块没有物联网终端。“换句话说,每三块田里就有两块是‘聋子瞎子’。”王小兵把激光笔往桌上一拍,“补上这块短板,AI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救命稻草。”

小田块的大模型:一株艾草的数字化之旅
麦麦科技CEO李楠把一株南阳艾草放进透明展示箱,屏幕上立刻跳出光谱曲线、挥发油含量、土壤pH值等12项指标。“过去判断艾草能不能收,靠师傅掐一下茎秆闻味道,现在0.8秒就能给出采收指数。”李楠点开后台,老周家的地块编号“NY-412”赫然在列——原来他去年在麦麦小程序上买过一包艾草种子,系统已默默记录了一整年的生长数据。
更让老周瞪眼的是价格预测模块:根据全国168个药材市场报价和气象云图,系统提示“11月15日后艾草原叶价格将上涨12%,建议延迟一周采收”。他掰着指头一算,自家那20亩艾草能多卖4700元。
“卡脖子”清单:从芯片到地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把问题抛得更直接:“我们现在用的光谱传感器,80%依赖进口,一颗芯片比一亩麦子还贵。”他展示了一张“农业AI卡脖子清单”:从土壤CT扫描仪到番茄采摘机械臂,27项核心技术里国产率不足30%。
深开鸿CEO王成录接过话茬:“开源鸿蒙农业版已经能在RISC-V芯片上跑起来,成本降到38元。”他现场拆开一台植保无人机控制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刻着“KaihongOS”字样,“明年这套系统会开源给所有合作社,光芯片采购就能省70%。”

联盟诞生:一场没有甲方的签约
中午12点,论坛最特殊的签约仪式开始了。甲方一栏空着,乙方是麦麦科技、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深开鸿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中国农业自主创新产业联盟”。中信农业数字农业部总经理田明把签字笔往桌上一放:“今天没有甲方乙方,只有‘卡脖子’清单上的共同敌人。”
根据现场披露的联盟路线图:2026年要完成10类农业专用芯片国产化替代,2027年建立智慧农业设备开源标准,2028年实现核心传感器成本下降60%。老周在人群里踮着脚看,突然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屏上——联盟首批“数字农田”试点农户,南阳片区共200户。
圆桌风暴:当资本遇见泥巴
下午的圆桌对话火药味十足。国机数科副总经理邢凯刚提出“用工业思维改造农业”,就被隆平开鸿董事田明打断:“工业可以24小时开灯,水稻能吗?”资本方代表、红杉中国合伙人郭山鸣抛出问题:“如果AI让每亩地多赚200元,但设备要投300元,小农户凭什么跟进?”
现场安静了五秒。赵春江院士把话筒转向老周:“让用过的人说话。”老周搓了搓手上的泥土站起来:“去年我装了一套墒情监测,花了2800块,但节水灌溉让我少浇了三次水,省下的电费就回本了。关键不是多少钱,是这套设备能不能像手机一样越用越顺手。”
落地清单:从论坛到地头有多远
散会时,每个参会者都收到一份《智慧农业落地清单》,印着不同颜色的标签:
- 红色标签(已可推广):变量施肥无人机、智能虫情测报灯、中药材溯源系统
 
- 黄色标签(需补贴支持):丘陵地带小型收割机、盐碱地改良传感器
 
- 绿色标签(实验室阶段):番茄采摘机器人、水稻表型分析仪
 
老周把清单折成四折塞进兜里,顺手扫了二维码——他的地块已被标记为“艾草AI示范点”,明年开春将首批试用“环境 - 成分关联模型”。系统提示:若按建议方案种植,预计挥发油含量可提升15%,收购价上浮0.8元/公斤。
当技术照进炊烟
傍晚六点,老周把艾草筐装回皮卡,车玻璃上贴着论坛发的标语:“让每一株庄稼都有数字身份证”。他发动车子,发现仪表盘多了个新图标——麦麦科技远程诊断系统已自动连接车载OBD,实时监测发动机工况。“连拖拉机都要上云喽。”老周笑着摇头,却忍不住点开语音助手:“回南阳最优路线?”
导航女声响起:“已为您避开5处拥堵,预计全程9小时42分。温馨提示:您车后方第三筐艾草叶片温度偏高,建议开启通风模式。”老周愣了愣,伸手按下空调键,嘴里嘟囔了句:“这AI,比老婆还贴心。”
车窗外,通明湖的灯渐次亮起。那些关于芯片、模型、联盟的讨论,此刻都化成了皮卡车厢里真实的艾草香。技术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参数,而是让老周这样的农户,在下一个收获季,能数着多出来的几千块钱,给孙子买辆新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