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菜市场里转一圈,总能被那堆得像小山似的贝贝南瓜勾住脚步。黄澄澄的,圆滚滚的,小的跟拳头差不多,大的也就巴掌大,切开里面是沙沙的粉瓤,蒸着吃、烤着吃,连挑食的小孩都能多扒拉半碗饭。谁能想到,这看着可爱的小家伙,现在已经成了好多农民朋友的“摇钱树”——从田埂到超市货架,这小小的南瓜,到底是怎么一步步“火”出圈,成了农业投资的新方向?

从“网红瓜”到“刚需品”:它凭什么这么受欢迎?
“一开始以为这瓜就图个新鲜,后来发现,它是真的‘有料’。”做农产品供应链的老张跟我念叨,去年他试着进了一批贝贝南瓜,没想到上市半个月就卖光了,“好多人买回去当宝宝辅食,说它甜、粉、没渣,比普通南瓜好吃多了。”
这话不假。贝贝南瓜的“营养账”确实算得过来:比普通南瓜的β - 胡萝卜素高30%,膳食纤维多20%,还富含果胶,对肠胃好。农业农村部2023年的数据好像提过一句,说咱们国家贝贝南瓜的种植面积快20万亩了,产量能到60多万吨,每年还能涨15%以上。你别觉得这数字远,其实光山东寿光一个地方,年交易量就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算下来每天从那儿运出去的贝贝南瓜,能绕地球好几圈呢。
这些南瓜都去哪儿了?你去逛高端超市,货架上肯定有那么一小块专区摆着贝贝南瓜,旁边还会贴个“宝宝辅食首选”的标签;打开外卖软件看生鲜,它也老在“今日热销”的前列,有时候手慢一点就抢不到;就连小区群里的团购接龙,它也是阿姨妈妈们“手慢无”的抢手货——毕竟,能当辅食、能当零食、能炖甜品,这“多功能性”可不就是现在消费者想要的嘛。

开个批发点能赚多少钱?算完这笔账我愣住了
前阵子跟一个开农产品批发的朋友吃饭,他给我算了笔账:“我这小批发部,一年能走1万吨贝贝南瓜,算下来一天差不多30吨。”
“成本多少?卖多少?”我问。
“收购价差不多一块五一斤,拉到市场上,好点的能卖到两块五一斤,中间差一块钱,这就是毛利。”他挠挠头,“但这钱也不是白赚的,光场地租金、人工、运输、包装,一年就得花掉800万。这么一算,一年能落个1200万左右?”
“那不是挺能赚钱?”
“嘿,你当这钱好赚啊!”他笑了,“去年夏天,连降暴雨,冷链车在路上堵了两天,到市场的南瓜坏了一小半,直接亏了几万。还有,有时候刚收上来一批,突然市场上全是南瓜,价格一下子跌了一毛多,这账就不好算了。”
看来,这“小南瓜”背后,也藏着不少门道——怎么选瓜农合作,怎么控制成本,怎么避开市场波动,这些都是要琢磨明白的事儿。
想分杯羹?记住这几个“小心机”
其实,做贝贝南瓜批发,关键不在“卖”而在“折腾”——把南瓜“变花样”卖贵点,才能多赚钱。
比如老张就试过“分级包装”:把长得圆润、颜色金黄的挑出来装成礼盒,贴上“生态种植·甜度18%”的标签,价格能翻倍;那些有点磕碰、但口感还行的说南瓜,就做成南瓜粥原料,便宜点卖给食堂或者加工厂;甚至还跟社区团购平台合作,搞“预售 + 冷链配送上门”,把瓜送到小区楼下时还是热乎的(虽然是刚收到的)。
“现在电商也火啊,”老张说,“我试着在短视频上拍了几个‘贝贝南瓜开箱’,教大家怎么挑、怎么蒸,结果订单直接爆了,一天能走500多单。”
不过,想做好这门生意,选址和标准化管理缺一不可。就像山东寿光的批发基地,为什么能占全国那么大份额?一方面离产地近,收瓜方便;另一方面交通也便利——不管是往南还是往北送,物流成本都低。要是自己开批发部,千万别选在偏远的地方,不然光运输费就能吃掉大半利润。
还有,一定要定标准。比如南瓜的大小怎么划分,甜度怎么检测,能不能保证每次送到客户手里都是一个样?老张吃过大亏:“有次一批瓜甜度不够,客户退回来,不仅损失了钱,还砸了招牌。”后来他专门请了个农业技术员,每个瓜都测甜度,装袋的时候还贴个二维码,上面写着产地、采摘时间,“这样客户放心,我们也省心。”
风险和机会,你get到了吗?
当然了,做生意哪有没风险的。贝贝南瓜有个“季节性”的问题: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旺季,价格能高点;但5月到9月是青黄不接,要么收不到瓜,要么收上来也卖不上价,这时候就得提前囤货,或者跟瓜农签“保底协议”,不然就只能干看着。
物流成本也是个大头。夏天南瓜容易坏,冷链车的费用比平时高不少;冬天北方天气冷,运输又怕冻着。这几年油价涨了,物流费跟着涨,有时候为了抢时间,只能多花钱叫快送,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
不过机会也不少。现在社区团购、生鲜连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是能跟美团优选、盒马这些平台合作,走“预售 + 批量配送”的模式,销量能上去;还有出口,东南亚、欧美对贝贝南瓜的需求挺旺盛,听说最近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把南瓜卖到国外,价格比国内还高不少。
“我最近就在琢磨,”老张说,“能不能搞个‘贝贝南瓜 +’的套餐?比如南瓜搭小米、搭山药,做成即食粥的原料包,再包装成礼盒,说不定能卖得更贵。”
这颗“小南瓜”,藏着多少人的致富梦?
其实,贝贝南瓜的走红,不只是因为它好吃、有营养,更因为它是“小而美”的农产品代表。从一开始农民自己在田埂上吆喝着卖,到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再到有企业开始做深加工,这颗小南瓜正在慢慢“长大”,成了连接田间和餐桌的纽带。
对新农人来说,这是个机会——不用自己建大棚、不用懂复杂技术,跟着基地走,种出来的南瓜有人收;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个“风口”——标准化、品牌化、供应链整合,每一步都能挖潜力;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以后逛菜市场,看到那堆黄澄澄的贝贝南瓜,或许就能想到,它背后藏着的,可能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希望,和一群人对“小日子”的踏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