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河西走廊,高台县的戈壁滩上,一个个圆滚滚的籽瓜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打瓜收割机轰鸣着驶过田垄,金黄的瓜子顺着传送带倾泻而下——这是8月以来,当地农民晏辉和乡亲们最期待的“丰收序曲”。在这片曾被认为“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大板黑瓜子为何能成为“金疙瘩”?背后又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
走进合黎镇八坝村的大板黑瓜子种植基地,晏辉正站在刚收割完的田埂上,望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收割机。“今年是第五年种黑大板了,1600亩地,从8月初开始收,预计45天收完,比人工快多了。”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刚分离出来的黑瓜子,对着阳光仔细看,“你看这颗粒,颗颗饱满,片形也大,去年卖到18块钱一斤,晾干了就能装袋发往全国各地。”田埂边,几个工人正将装满瓜子的麻袋码上车,晾晒场上,金黄色的瓜子摊成一片,像给大地铺了层“金毯子”。
高台县能长出这么好的瓜子,离不开老天爷赏饭吃。这里全年日照3000多小时,昼夜温差能到15℃以上,白天光合作用攒下的糖分,晚上低温锁得牢牢的。再加上境内的砂质土壤,透气性好,保墒能力强,籽瓜的根系能扎得深,吸收养分也足。晏辉记得刚种瓜子那会儿,镇上的农技员来指导:“你们这地啊,种啥长啥,特别是砂壤土,种出来的瓜子壳薄仁满,市场上抢手得很。”事实果然如此,去年他的瓜子刚收完,就有收购商上门,价格比周边乡镇还高出一块多。

以前收瓜子全靠人工,弯腰、磕瓜、取籽,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亩产也就120公斤。现在好了,镇上统一配了打瓜收割机,采、分、筛一体,一天能收200多亩,效率提高了不说,瓜子破损率还低。“以前人工磕瓜,一天一个人最多收2分地,现在一台机器顶10个人的活,我们村今年买了3台,全村1.2万亩瓜子,半个月就能收完。”晏辉笑着说,机器作业省下的时间,他还能琢磨着改良种植技术,比如给瓜子地多施些有机肥,让瓜子更饱满。
这几年,县里的政策也帮了大忙。晏辉记得刚起步时,种子、农机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现在不一样了。“县里成立了特色作物产业专班,给我们统一供种,还请来农业专家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去年从甘肃农科院引进的‘甘黑1号’,抗病性强,产量比老品种提高了30%。”他拿出手机,翻出合作社的群聊记录,里面全是农技员发的种植技巧,“前阵子有蚜虫,农技员第二天就来了,教我们用生物农药,既环保又安全,瓜子还能卖上高价。”

现在不只是卖鲜瓜子,县里还建了瓜子深加工合作社,把次一点的瓜子加工成瓜子仁、瓜子油,附加值翻倍。“去年我们村光这一项,人均多赚了2000多块。”晏辉掰着手指算,1600亩地,亩产180公斤,每公斤18元,再加上深加工的收益,一年下来收入能有30多万。他计划明年再扩种200亩,带动更多村民一起种,“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看到能赚钱,也想回来跟着干,我打算把经验都教给他们,让‘黑瓜子’越种越红火。”
从1600亩的连片种植,到全县67个规模化基地,22万亩特色产业,高台县把“小瓜子”做成了“大产业”。这里不仅有大板黑瓜子,还有供港蔬菜、高原夏菜、玉米制种等多个特色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晏辉常去镇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转,看到各地的收购车排成队,心里就踏实:“以前总怕瓜子卖不出去,现在不一样了,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一个个饱满的黑瓜子,不仅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更让这片戈壁滩焕发了生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像高台这样的“特色密码”,或许正是无数县域农业找到突围之路的关键——不是所有地方都要种粮食,因地制宜,把优势产业做到极致,才能让“风吹麦浪”变成“瓜香满田”,让“土疙瘩”里长出“金娃娃”。对于更多想发展特色农业的地方,高台的故事又能带来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