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秋收大忙时节。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全国秋粮已收获近四成,各主产区陆续迎来收获高峰。从南到北,田间地头处处是丰收的景象。
湖南浏阳:机械化收割效率提升20倍
在水稻种植大省湖南,2219万亩中稻收获已接近尾声。浏阳沿溪镇的4000多亩稻田里,多台新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
“合作社种植了4000多亩中稻,亩产约1160斤。”农户胡呈武告诉记者,“以前人工收割,一亩地需要一个工,现在机械收割每小时能收3-5亩,效率提高了20倍左右。”
相比原来的半喂入式收割机,新机型不仅效率更高,还能减少约3%的稻谷损失。在浏阳200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90%。
黑龙江桦川:技术升级让收获率提高到95%
在黑龙江桦川县,12000亩稻田里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也开足了马力。这里使用的收割机升级了脱粒滚筒和清选系统等核心部件,将收获率提升到95%。
“别小看这5%的提升。”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算了一笔账,“相当于每收100亩地,比往年多收5亩的粮食。我们合作社12000亩地,就多收回了600亩的收成。”

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增产增收
各地还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来提高产量:
在四川邛崃,杂交水稻品种“青香优19香”兼具独特风味和抗倒伏能力,产量比传统香稻提升5%-15%。
吉林榆树市通过水田秋季打浆、稻草全量还田和水稻旱育壮秧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提高了25公斤以上。当地一家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每天都有大米发往全国各地。
特色农产品迎来丰收季
除了主要粮食作物,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也喜获丰收:
辽宁锦州义县的33万亩花生开始收获。村民刘忠宇说:“今年花生品相特别好,一穴能产25-30颗,亩产估计有800-1000多斤,比去年多了100多斤,是近几年最好的收成。”目前,义县花生年产量约10万吨,经过加工后销往各地。
河北沧州献县的千亩枣园里,枣农们正忙着采摘。枣农安果景介绍:“我种了六百亩,亩产约三千斤,能卖一万元左右。”当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展销路,还将小枣深加工成枣汁、枣酒等20多种产品。
盐碱地里养出优质小龙虾
吉林大安的盐碱地养殖基地里,养殖户正在查看小龙虾的长势。这片曾经“连草都长不活”的土地,如今成了3000万尾小龙虾的家园。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反季节销售。”养殖户刘文超说,“当南方货源紧缺时,我们的小龙虾正好上市,价格好、销量大。”
北方低温让小龙虾生长周期变长,肉质更加饱满。目前大安小龙虾每斤能卖到35-45元。当地推广的“虾稻共生”模式也很受欢迎:小龙虾在稻田里除草除虫,排泄物还能作为有机肥料,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刘文超告诉记者:“一亩地放养1500-2000尾虾,能产虾300斤左右,亩均增收两三千元。”
从传统粮食作物到特色养殖,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正在全国各地上演,这些优质的农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向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