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南南合作成应对饥饿新引擎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郊外的试验田里,当地农民与中国农业专家一同俯身查看杂交水稻长势——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茎秆,也承载着一个非洲国家对粮食自给的希望。这一幕,正是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举办2025年世界粮食论坛,纪念其成立80周年。论坛披露:尽管全球饥饿人口较2023年减少1500万,但仍有6.73亿人食不果腹,23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更令人忧心的是,非洲、西亚等地的饥饿状况持续恶化,苏丹甚至已确认出现饥荒。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技术输出、资金支持与南南合作,正成为推动全球农业转型、缓解粮食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方案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饥饿未解:全球粮食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

粮农组织《2025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全球粮食生产总量足以养活80亿人,但分配不均、冲突频发、气候灾害与食品价格高企,使数亿人仍陷于饥饿。2024年,冲突导致20国约1.4亿人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极端气候影响18国超9600万人;而食品价格指数连续五年高于整体通胀水平,进一步挤压低收入家庭的饮食质量。

巴西总统卢拉在论坛上直言:“消除饥饿不是慈善,而是基本人权,需要长期国策与多边合作。”这一观点得到广泛共鸣。然而,单靠援助难以根治问题,唯有提升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农业生产力与系统韧性,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零饥饿”。

中国行动:从良种到技术,构建南南合作新范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分量。自2009年设立粮农组织—中国合作项目以来,中方已注资1.3亿美元,在36个国家实施农业合作项目,惠及超百万农户。

在乌干达,中—乌—粮农组织三方南南合作项目已开展三期,中国专家“手把手”传授水稻育秧、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显著提升当地粮食自给率。乌干达农业部常任秘书卡苏拉·基穆卡马表示:“中国技术接地气、见效快,第四期合作正在推进,将惠及更多农民。”

在尼日利亚,中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与大米加工项目,帮助该国减少大米进口依赖;在马达加斯加,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实现亩产翻倍,被当地农民称为“擦拉贝”(意为“最好的东西”)。

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授人以渔,远胜于授人以鱼。中国不输出模式,而是根据各国资源禀赋,提供可复制、可负担、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南南合作成应对饥饿新引擎

技术出海:中国农业科技走向全球

本届论坛上,中国企业金正大集团凭借“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亮相“全球农业展览”。该技术可减少化肥用量30%,提升作物养分利用率,已在非洲莱索托用于马铃薯种植,并在当地建设1000公顷试验田。今年,金正大还在荷兰建成欧洲首座由中国技术主导的缓控释肥工厂,服务网络覆盖欧非多地。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技术正从“产品输出”迈向“标准输出”与“体系输出”。正如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所言:“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南南合作:从“单点援助”到“系统赋能”

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推动的南南合作已超越传统援助框架,融入粮农组织全球战略。例如,中方深度参与“手拉手”行动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识别农业潜力产业,并对接国际投资。目前该计划已吸引80多国参与,撬动超80亿美元资金。

此外,中国是“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创始成员之一,该联盟已吸纳105国,致力于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入。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特别肯定中国在其中的“倡导国”作用,并宣布将在罗马设立联盟支持办公室,强化执行效能。

带给我们的思考:粮食安全需要全球共治,更需本地化落地

全球粮食危机没有单一解药,但中国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技术必须适配本地条件:杂交水稻在非洲成功,不仅因高产,更因中国专家改良品种以适应当地气候与耕作习惯;
合作需尊重主权与发展阶段:中方项目均由受援国主导,中方提供技术支持,避免“强加方案”;
私营部门可成为关键推手:如金正大等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技术可持续推广。

粮农组织营养事务特别大使、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指出:“农业投资的回报远高于成本——它创造就业、减少进口、增强气候韧性。”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发展中国家完全有能力通过合作与创新,走出一条自主、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之路。

当马达加斯加的稻田泛起金浪,当乌干达的农民学会科学育秧,当非洲试验田里的马铃薯茁壮成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物的丰收,更是希望的播种。在全球饥饿阴影仍未散去的今天,中国方案正为世界提供一束温暖而务实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