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绿洲芦笋无花果双轮驱动:援疆模式下的产业振兴样本

凌晨四点,阿克陶县皮拉勒乡四村的艾合买提·吾守尔把最后一筐芦笋装车,发往香港。他抬头望天,帕米尔高原的晨星还没退,心里却亮堂:这一车绿芦笋,抵得上过去种一年玉米的收入。

2023年4月,江西援疆工作组带着120亩芦笋苗和江西省农科院徐宏团队的技术手册落地阿克陶。没人想到,仅仅16个月,亩产值就飙到7000元,是小麦的4倍。徐宏算过一笔细账:这里昼夜温差14℃,光照时长年均3100小时,露天芦笋一年可收两茬,病虫害发生率不到内地的三分之一,几乎不用打药。

芦笋种植

艾合买提的转变更直观。去年他还是护林员,月薪1200元;现在他在基地做分级工,每月3500元,妻子努尔比耶跟着学育苗,两口子一年攒下4万元,把土坯房刷成了亮黄色。村里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档已有47对。

技术细节被掰开揉碎讲给村民听:行距1.2米、株距25厘米,滴灌带埋在地下3厘米,每7天追一次水溶肥,氮磷钾比例2:1:3。徐宏把课堂搬到地头,用维吾尔语讲“绿芦笋不能见红光,采收必须清晨带露水”,村民一听就懂。

而在百公里外的阿图什市阿孜汗村,450岁的无花果树刚刚结束今年最后一茬采摘。古再丽努尔·吐尔洪把最后一箱“布兰瑞克”品种无花果搬上冷链车,车厢温度设定在1℃,48小时后就能出现在上海盒马鲜生。

2020年江苏援疆投入的1.01亿元改变了游戏规则:新建4条预冷分拣线、8辆4.2米冷链车、村级电商服务站日均发单600件。古再丽努尔家的2亩老树去年收入3.6万元,是五年前的3倍。村里顺势办起采摘节,高峰期一天800名游客,卖无花果冰淇淋都能日进2000元。

无花果采摘

两个产业的底层逻辑惊人一致:援疆团队先做市场调查,再倒推技术方案,最后嵌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江西工作组在香港找到稳定买家,才决定扩种3000亩;江苏团队先签下盒马、百果园的订单,才投入冷链设备。

眼下,阿克陶县芦笋产业规划已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7年建成1万亩有机芦笋基地,配套建成芦笋茶、芦笋粉、芦笋提取物化妆品三条深加工线,预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亿元。阿图什的无花果则瞄准了功能性食品,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无花果酵素,每公斤售价可达200元。

艾合买提最近学会了用微信视频号直播芦笋采收,单场点赞破万。他对着手机镜头说:“以前我们追着市场跑,现在市场追着我们跑。”屏幕外,帕米尔高原的风吹过绿洲,芦笋田泛起绿浪,无花果树落下最后一片秋叶,新的轮回正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