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借农村面貌改善促乡村振兴:务工岗位 50% 给低收入群体 人均增收 3800 元

10月27日,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兴隆场村斑竹园,村口那棵老皂荚树下围坐着几位老人,他们脚边是刚刚铺好的透水砖,砖缝里还留着昨日雨水的痕迹。谁能想到,三个月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坡。

“老树没砍,锯成两截就成了长凳。”67岁的邓大爷用烟杆敲了敲树干,树皮上的年轮清晰可见。他指着远处正在收尾的入户步道说,“这条路我也铺了三天,挣了450块。”

变化始于7月的一场院坝会。兴隆场村党委书记曾建国把施工方的用工需求写在黑板上:小工150元/天、瓦工260元/天、木工300元/天,优先本村村民。台下瞬间炸开了锅,低保户张桂香第一个举手:“我力气小,扫垃圾行不行?”

兴隆场村改造景象

三天后,村里登记了127名可用劳动力。施工方负责人刘斌把名单贴在村委会外墙,用红笔标注了每个人的技能标签:李木匠(门窗修复)、王瓦匠(青砖勾缝)、赵大姐(苗木移栽)。曾建国特意把低保户、五保户排在前面,“政策要求至少30%岗位给低收入群体,我们直接干到50%。”

徐春花和丈夫兰勇的故事最有代表性。51岁的徐春花往年农闲时只能编竹筐补贴家用,今年夏天丈夫工地放假,两口子一起报名。兰勇爬上屋顶换瓦片,徐春花负责搬运水泥,20天下来挣了11200元。“比种三亩水稻还划算。”徐春花把工资条塞进围裙口袋,笑得眼角堆满褶子。

施工高峰期,村里出现过“用工荒”。曾建国把微信群名改成“兴隆场建设突击队”,每天6点发当日需求:“今日需8人搬运青砖,7点到斑竹园集合,包早餐。”消息发出10分钟,名额就被抢光。有村民甚至骑着三轮车从隔壁村赶来“蹭活干”。

更巧妙的是时间调度。秋收那周,施工方主动把作业时间改成早5点到9点、晚5点到9点,避开玉米脱粒的时段。72岁的陈大爷把自家3亩水稻连夜收割完,第二天清晨5点准时出现在工地,“年轻人要睡觉,我们老年人瞌睡少。”

9月底,9个院落、417户入户改造全部完工。曾建国在村委会公布最终账本:总用工量2860人次,其中本村劳动力占81%,累计发放工资428万元。低保户人均增收3800元,最高一户挣了9700元。

兴隆场村新貌

如今走在斑竹园,随处可见“主人翁痕迹”:用废旧磨盘砌的花坛边缘格外平整,因为那是张桂香带着孙女一块块摆的;新修的排水沟盖板留有透气孔,是木工李师傅坚持要加的,“夏天娃儿要踩水玩,别闷着。”

最让曾建国得意的是后续维护。每家领到两把竹扫把那天,67岁的邓大爷当场把旧扫把烧了,“新的舍不得用,先供起来。”结果第二天清晨5点,老人就拿着新扫把开始扫村道,“自己铺的路,扫起来都带劲。”

村口新立的黑板报写着本周值日名单:周一邓大爷、周二徐春花……末尾是曾建国用粉笔加的一行小字:“谁弄脏谁负责,谁维护谁光荣。”下面密密麻麻摁着红手印,像极了一年前摁在用工协议上的场景。

文中工资数据来源于兴隆场村村委会10月25日公示的《农村面貌改善项目劳务发放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