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娴:从都市白领到2025全国十佳农民的科技兴农之路

清晨六点,湖北赤壁市安丰村的稻田薄雾未散,田淑娴已站在田埂上操控植保无人机,将EM菌液精准喷洒入水。这片稻田刚结束小龙虾收获季,即将迎来鸭群下田与水稻插秧——这是她独创的“微生物稻虾鸭”生态循环系统的关键一环。这位拥有渔业资源硕士学历、曾任职杭州都市白领的“田秀才”,如今因科技兴农成效显著,荣膺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田淑娴用近十年时间,将生态理念、微生物技术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不仅让一亩田实现“一水三用、一田三收”,更带动乡亲增收致富,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循环模式下的农田

从都市回乡:用专业知识破解种养难题

2016年,26岁的田淑娴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赤壁创业。她深知父母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立志用所学改变农村低效、高投入的生产方式。最初尝试小龙虾养殖时,因水质调控不当导致水草疯长、捕捞困难;转做稻虾共作后,又接连遭遇病害、高温死苗、水稻倒伏等挑战。

但她没有退缩。白天追着省农科院专家请教,晚上研读农学文献,二手教材翻到卷边,在线课程一节不落。她在田边自建生态农业实验室、水质检测室和微生物培养室,自主设计光生物反应器,成功保存并扩繁本地优势光合细菌与小球藻,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菌藻应用。

经过反复试验,她终于摸索出“微生物稻虾鸭”生态循环模式:1至6月利用微生物调节水质精养小龙虾;7至12月种植水稻并放养麻鸭,鸭群除草除虫,粪便还田增肥,全程不施化肥、少用农药。该模式使亩均收益从传统水稻种植的500元跃升至数千元,白鹭、萤火虫重返田野,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科技种田:数据驱动智慧农业落地

在田淑娴的农场,科技无处不在。多光谱无人机巡田监测作物长势,电子屏实时显示土壤墒情、水温、pH值等参数;农户通过手机APP即可接收系统生成的“农事任务单”,精准安排播种、灌溉、投喂等操作。

她进一步优化模式,推出“稻再鸭”技术,实现一亩田年产水稻2000斤,比单季稻增产700斤。目前,她已建成50亩科研示范基地、1000亩生态种养基地,并配套1000平方米禽蛋加工厂,形成从生产、加工到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小农女娴子”品牌的虾稻米、咸鸭蛋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更可贵的是,她坚持“授人以渔”。合作社从最初8人发展到200多名社员,年培训农户超千人次,连五六十岁的村民也能掌握鸭群管理与水质调控技术。2024年,合作社年产小龙虾4万余斤、优质大米10万斤、鸭蛋50多万斤,真正实现“土地产出高、农民腰包鼓”。

田淑娴指导农户

生态模式获国际认可,田埂创新走向全国

田淑娴的实践不仅惠及乡邻,更赢得广泛认可。在央视《超级新农人》挑战赛中,她凭借对水质的敏锐判断,3分钟内从百种水中准确识别自家虾池水,荣获“超级新农人”称号。2024年,她指导的大学生团队凭借《小农女娴子——稻虾鸭生态系统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斩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乡村振兴赛道一等奖。

2023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农业农村部专家专程赴安丰村考察,对其低碳、循环、减药减肥的生态农业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并详细记录化肥农药减量数据。田淑娴在社交平台感慨:“田埂上的创新,也能走向世界!”

如今,安丰村稻浪翻滚、鸭群嬉戏、白鹭翩跹,一幅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画卷徐徐展开。而田淑娴并未止步——2024年9月,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专业博士学位,边学习边创业,希望将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进一步融入农业管理,为湖北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贡献智慧。

田淑娴的故事,是新时代“新农人”群体的缩影。她以知识为犁、以科技为种,在广袤田野上耕耘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她的“稻虾鸭”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效益,更重塑了农业的生态价值与社会认同。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实践无疑具有示范意义——农业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充满科技感、生态美与致富希望的朝阳产业。未来,随着更多“田淑娴”涌现,中国乡村必将焕发更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