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铁岭,天高云淡,广袤黑土地在完成秋收后,又迎来了农田建设的黄金时期。
在开原市庆云堡镇河东村的田野上,两台挖掘机正在进行生态水渠开挖作业。泥土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一条初具雏形的灌溉水渠在田间不断延伸。这是铁岭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抢抓工期推进水渠建设
在河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紧抓秋收后、上冻前的宝贵时间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水渠的开挖工作。"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水渠开挖完成后将立即安装水泥槽,明年开春前还将完成田间道路的修整工作。所有工序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确保不误农时。"
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湿润的光泽。正在施工的水渠虽然现在还只是一道土沟,但它将成为整个灌溉系统的重要基础。水泥槽安装完成后,这条水渠将串联起整个片区的灌溉网络。
科学设计提升灌溉效率
开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国明表示,新建的生态水渠替代了过去高耗水、易渗漏的土渠,通过科学的坡降设计,能够实现水流的匀速输送和精准灌溉。
"水渠工程的推进,不仅完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农业生产向降本、增效、提质的方向转型。"刘国明说,项目建成后将显著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耕地综合产能,为铁岭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标准带来实实在在效益
在已经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兴隆台村,田野规划整齐,田块方正,道路通畅,沟渠相连,呈现出一派现代农业的新气象。
"穗大籽饱,今年收成确实好。"兴隆台村种植户谭英抓起一把刚收获的玉米说。该村去年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全面推行水肥一体化灌溉,通过合理密植,今年玉米亩产平均突破2000斤。
谭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产量提高,我们还实实在在节省了成本。节水、节电、省肥、减药,不仅粮食质量更安全,每亩地生产成本还降低了200多元。"
系统推进确保建设质量
据铁岭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单珂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六大工程:农田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以及耕地地力提升。
"项目建成后,能有效解决抗旱防涝问题,提升耕地质量,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单珂表示,为确保建设质量,市农业农村局围绕设计、材料、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细化监管标准,构建起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体系。
近年来,铁岭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5.5万亩。今年在4个项目区同步推进的57.96万亩建设任务,目前正抓住农闲时节全力推进。
通过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铁岭市正在将一片片普通耕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的优质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