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共探农业未来,赋能全球发展

10月13日,北京迎来了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的盛大开幕。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位涉农领域科学家、高校校长、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优秀青年代表。他们齐聚一堂,围绕“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的主题,共同探讨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农食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会架构:多元场景打造国际化农业“达沃斯”

本次大会采用了“1+7+1+N”的总体架构,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其中,“1”代表开幕式及全体会议,为大会拉开帷幕;“7”则指7场专题会议,分别聚焦不同的农业领域,深入探讨前沿技术与创新实践;另一“1”是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集中展示全球农业科研成果与创新产品;“N”则包括40余场平行会议及国际交流活动,如会客厅、边会、创新秀等,为与会者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这种架构设计旨在打造一个国际化、常态化、高规格的农业“达沃斯”,推动全球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元化的场景设置,大会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也为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了展示与合作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前沿科技与创新产品的集中展示

作为大会的核心版块,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吸引了大北农、同仁堂、佩特库斯、维蒙特、拜耳等1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博览会设置了国际展区、知名企业展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区、科研院校展区、高大尚平谷展区以及全球农食创新项目展区等多个板块,全面展示了全球前沿农业科研成果、尖端技术与创新产品。

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东阿阿胶产业创新研究院和农业中关村合成生物产业园在开幕式上揭牌,标志着中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神农大模型3.0更是成为大会的一大亮点。该模型以“小体积、高智能、低成本”为核心突破,通过动态稀疏机制与增量压缩技术,实现了模型算力缩小50%,同时关键任务性能提升5%。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农业AI从“能用”向“好用、普惠”跃升,也为全球农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大会成果:推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创新实践

自2023年首次举办以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一直致力于为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创新实践搭建高端平台。本届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以及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联合主办,北京市平谷区世农创农业科技中心承办,将持续至10月15日。

通过这样的国际化平台,各国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能够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应对全球农业挑战的解决方案。大会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实用性与可读性:农业科技的未来展望

在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大会所展示的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为农业从业者和相关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例如,神农大模型3.0的推出,为农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而众多企业的参展,则展示了农业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对于农业从业者来说,了解这些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生产和发展。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了解农业科技的最新进展,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还能增强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共筑农业科技创新的未来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农业科技领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也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和前沿技术的展示,大会成功地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科技创新能够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各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