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蓝踏入深蓝,海水养殖模式不断迭代,从传统小渔船到现代化网箱,再到移动养殖工船,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探索,正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养殖模式的持续革新,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海水养殖历经鱼、虾、贝、藻、参五次产业浪潮的洗礼,如今正迎来第六次深远海养殖浪潮的蓬勃兴起。近年来,青岛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在深远海养殖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推动产业从近海向深蓝拓展,已构建起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型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引领耕海牧渔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挺进深远海,开拓广阔养殖新空间
随着近海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淡水和近海养殖空间日益紧张。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保障水产品稳定供应成为重要课题,挺进深远海已然成为必然选择。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青岛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06万吨,其中海洋养殖占比高达78%。作为我国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青岛在养殖面积上已无优势可言,发展重心已转向种业和深远海养殖。”
在距青岛12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海域,这里温度适宜、水质优良、溶解氧丰富,是三文鱼生长的理想之地。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的“深蓝1号”“深蓝2 - 2号”大型智能网箱在此开展养殖作业,这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从空中俯瞰,这两座网箱宛如蔚蓝海面上绽放的黄色花朵。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军才透露:“‘深蓝2 - 1号’网箱也已建成,随时等待拖航指令入海作业。这三个网箱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水体最大、科技化程度最高的大型网箱,单箱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最大养殖量总计可达50万尾。”

尽管离岸距离遥远,但科技让养殖管理变得轻松高效。通过卫星可实时传输网箱养殖画面,智能设备能实时监测浪涌和天气情况,网箱还能自动调整高度至合适水温。此外,自动投喂系统、补光系统等一应俱全,智能系统加持下,仅需三人就能操控网箱养殖。所有数据实时上传至中控中心,一旦出现故障,中控中心能迅速知晓,极大提高了养殖作业效率。
深远海养殖优势显著,养殖空间广阔且水域干净。得益于黄海冷水团的优良条件,三文鱼、鲑鳟鱼类等高端水产品在网箱中茁壮成长。刘军才介绍:“我们采用陆海接力养殖三文鱼,海上养殖周期短。在陆基将鱼苗从100克养至两公斤左右,约7个月,再拖至远海,8 - 10个月就能长到4 - 5公斤,一年半即可推向市场,两年能出三次鱼。近年来已实现多次规模化收鱼,最大一次收鱼900多吨。目前国内三文鱼市场大量依赖进口,国产三文鱼缩短了上市时间,口感更新鲜。”刘军才坚信,深远海养殖前景广阔,是海洋经济的真“蓝海”。
“逐优而养”,养殖工船变身移动渔场
今年4月,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设的15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 - 1”在青岛交付运营,10月份第三艘养殖工船也将交付,形成“三船联动”后,预计年产海水鱼将突破1万吨,成为全球首个规模化运营的养殖工船舰队。
与网箱养殖不同,养殖工船如同“海上游牧民族”,可依据水质和养殖需求灵活航行,开辟了“蓝色粮仓”新赛道。
青岛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国信1号2 - 1”船长244.9米、型宽45米、结构吃水15米、排水量15万吨,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船上设有15个标准养殖舱、4个环形跑道池、22个养殖试验池,以及加工车间、饲料间、直升机平台、养殖集控室、船舶中控室等功能区。构建的船舶综合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集成养殖中控和船舶监控信息,实现全养殖流程自动化信息化。以自动投饲系统为例,通过轨道箱车将饲料输送至每个养殖舱上方投饲料处,按系统设定参数自动分舱投喂,可实现多鱼种养殖,单仓最大投喂量约一吨。

新一代养殖工船以“适渔性”为核心设计原则,在功能布局、养殖系统、新能源利用、信息一体化等领域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与优化创新。船舶整体布局、适渔性、安全性及作业精准度显著提升,实现鱼苗入舱、成鱼起捕、投饲及加工等核心生产环节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全船整体机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升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人力成本降低20%。
昔日渔民“逐水而居”的智慧,如今升华为移动工船的“逐优而养”。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养殖工船可始终处于最适宜鱼类生长的海域和温度,实现全年养殖。
深耕海洋种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而言,种苗是制约发展的最大难题。刘军才表示:“我们要在全国四处拼凑购买种苗,由于缺乏统一的养殖技术、投喂和用药标准,种苗问题频发,严重制约公司发展。”
与养殖三文鱼不同,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专注于贝类四倍体制种和牡蛎全三倍体生产技术。目前,该公司已实现四倍体牡蛎种质完全自主可控,种质国际规模最大、制种技术领先;育成“长牡蛎‘前沿1号’”和“福建牡蛎‘前沿2号’”两个水产新品种,是我国仅有的三倍体贝类新品种。

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平介绍:“近几年累计供应苗种超过40亿片(约800亿粒),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倍体牡蛎生产国。”
海洋种业是“总部经济”,附加值高。企业通过把控种质资源,可持续销售种苗,为“总部”带来高效益。因此,抓住海水养殖的种业“前端”至关重要。
去年6月,青岛成立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由行业领军专家领衔,围绕“三鱼一虾一贝”等重点品种,开展水产种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技术等重大技术项目攻关,积极探索水产育种成果转化创新示范,为青岛海水养殖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