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宁西乡塘区双定镇武陵村,坛豆上坡的黄皮果基地里飘着甜香。漫山遍野的果树下,果农们正踮着脚检查果实,金黄的果皮裹着饱满的果肉,像一串串沉甸甸的小灯笼。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年产值超亿元的“绿银行”,30年前还是片低效果园?今年58岁的果农李建国摸着刚摘的无核黄皮果,笑着说:“往年这果子烂在地里都卖不上价,今年光统果就能卖10块钱一斤,我家3亩地能收入2万多,够给孩子凑齐大学学费了!”
走进基地深处,连片的黄皮果树间点缀着白色鸽舍,成群的肉鸽扑棱棱掠过果林。这里是广西规模最大的肉鸽养殖区,存栏种鸽超100万对——谁也没想到鸽粪和黄皮果能“凑成伴”。“过去养鸽产生的粪便到处堆,夏天又臭又招虫,现在好了!鸽粪经过无害化处理,成了果园的‘营养餐’。”种养大户邓英消弯腰抓起一把松软的肥料,“今年我家10亩黄皮果全用鸽粪肥,亩产比往年多收300公斤,果子还提前半个月熟,每公斤能多卖2块钱。”
这一切变化,始于2025年初签订的保底价收购协议。“以前我们都是‘赌市场’,价格压到8毛1斤都得卖。”收购商邓明善的仓库里,工人们正把分级后的黄皮果装框。他指着墙上的合作协议说:“现在和南宁凉果厂签了长期单,统果保底价10元/公斤,先付30%定金,光这一项就让20多户果农放下心。”52岁的农户刘梅英拿出手机,屏幕上是刚收到的5000元定金转账:“以前总怕收果商跑路,今年签协议当天钱就到账,摘果子都有劲了!”据统计,全村已有20多户果农签订协议,承诺供应8万公斤黄皮果,占总产量近40%。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是‘公司+农户’的新路子。”村支书韦合宪带着记者看果园旁的鸽舍,“1995年村里开始零星种黄皮果,后来发现肉鸽养殖的粪便没地方处理,就试着埋进果园。没想到黄皮果长得更甜、产量更高,鸽粪还能卖钱,一亩果园多了3000多元收入。”如今,村里的“种养循环链”越转越顺:鸽场每天产生的5吨鸽粪,经发酵后成有机肥供应果园;黄皮果加工后的果渣又能做鸽饲料。“一加一真的大于二,”邓英消算起账,“我家鸽场年出栏5万羽,黄皮果收入加上鸽粪销售,一年能多赚10万。”
武陵村的黄皮果产业像滚雪球般壮大,从最初的几十亩零散种植,发展到如今集中连片的3000亩,覆盖了全村80%的耕地。“我们现在有‘黑金刚’‘冰糖’等7个优质品种,从6月到9月都有果子摘。”基地技术员小陈蹲在果树下,指着挂果率极高的枝条,“用了鸽粪有机肥,果子甜度能到18度,比普通黄皮果高3度,凉果厂愿意出高价收。”今年全村黄皮果预计产量达20万公斤,加上深加工产品,产值能突破1.2亿元。
在武陵村村民看来,黄皮果带来的不只是收入。“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看到果园赚钱,3个大学生返乡创业了。”韦合宪带着我们走到村口的文化广场,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变化:过去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旧瓦房翻建成小洋楼,孩子们在新建的游乐场里玩耍。“下一步计划建黄皮果深加工车间,把果皮、果核做成果酱、果酒,再开电商店,让武陵村的‘黄金果’卖到全国去。”
夕阳西下,果农们背着满筐的黄皮果下山,脸上的笑容比果实还甜。这片曾被认为“种啥啥不长”的土地,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样板——当保底价收购给了果农“定心丸”,生态循环让资源变“宝贝”,小黄皮果真正成了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果”。这样的故事,或许正在八桂大地上的更多村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