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这房子上咋画了那么多熊猫呀?”女儿的小手指着前方一栋白墙玻璃的建筑,声音里带着刚睡醒的奶气——我们刚从市区开了一个多小时车,穿过奉贤区的乡间小路,车窗外的稻田和果树像被谁打翻的调色盘,绿的、黄的、粉的,一路铺到天边。

目的地是五四村。出发前我跟女儿说“去看一个有趣的地方”,她大概以为是游乐场,直到刚才路过村口那块“五四村直播产业基地”的牌子,她才突然坐直了身子。
车刚停稳,她就扒着车门往下跑。我跟在后面,听见她小声嘀咕:“妈妈,这里的墙好干净呀,像刚洗过的。”妻子笑着拽了拽她的衣角,我们一起走进基地大门。
迎面是一面占满整面墙的照片,黑白的、彩色的,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有二十年前村民在稻田里弯腰插秧的,有十年前村里土路坑坑洼洼的,还有去年主播们举着黄桃直播的……照片里的人笑着,背景里的天是蓝的,云是软的。
“叔叔好!”一个穿蓝格子衫的小伙子从玻璃隔间里探出头,手里还拿着个黄澄澄的桃子,“我是小陈,基地的运营,你们是来参观的吧?”
我点点头,女儿已经凑到他身边:“大哥哥,你手里的桃子是不是很甜?”
小陈被逗笑了,把桃子递过来:“尝尝?我们这儿的黄桃,甜度比超市里的高2度呢——不过现在是青的,等熟了更甜。”
桃子毛茸茸的,带着点涩味,却又甜得很清爽。女儿舔着嘴唇,我趁机问起村里的故事。
小陈说,以前的五四村,跟很多老农村一样,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那时候村里就两种地:水稻和蔬菜,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他顿了顿,指着照片墙,“你看这张,2020年的,这是当时的村委会,破破烂烂的,跟现在的基地根本没法比。”

后来,村里听说直播电商火了,就把闲置的旧厂房改造了一下,“请了专业团队来培训,一开始啊,村民们都不敢碰,觉得对着手机说话太丢人。”小陈挠了挠头,“我记得有个阿姨,学了半个月才敢开播,第一单卖了两斤蜜梨,激动得直接哭了。”
现在基地里有三十多个主播,大多是村里的年轻人,“比如小李姐,以前在市区做白领,去年回村了,现在是‘水果姐姐’,粉丝大概有几十万吧,反正卖水果特别厉害。”
我们跟着小陈走到直播区,一个穿汉服的女孩正对着镜头说话:“家人们看这个黄桃,这是我们五四村自己种出来的,从枝头到快递箱不超过24小时,现在下单还能发顺丰冷链……”镜头里的黄桃个头大,颜色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果香。
女儿突然拉了拉我的衣角:“爸爸,那个阿姨的声音好好听,跟动画片里的公主一样!”
直播区旁边藏着个小空间,门口挂着“云涧熊猫”的牌子。推门进去,暖黄色的灯光混着竹香,货架上摆着各种小玩意儿:熊猫造型的米花糖、用奉贤土布做的手包、印着水乡插画的笔记本……

“是用我们本地的土布做的,”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走过来,手里拿着块浅灰色的布料,“这叫‘老土布’,村里的奶奶们会织,我们设计成熊猫图案,年轻人很喜欢。”
妻子拿起一个手包,翻来覆去地摸:“这料子摸着真舒服,比买的那些大牌还软和呢。”女儿则被柜台里的熊猫米花糖吸引,踮着脚够,“妈妈,我要这个!”
最后我们买了黄桃果酱和庄行白茶,包装上印着一只抱着竹子的熊猫,圆滚滚的,看着就让人开心。“果酱是用村里的黄桃熬的,”戴眼镜的女生笑着说,“熬酱的是李奶奶,她七十多岁了,熬了一辈子酱,味道特别地道。以前这些果酱都是自己吃,现在通过直播卖出去,李奶奶还多雇了两个老人帮忙呢。”
回程时,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女儿靠在后排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个熊猫手包。我看着窗外掠过的桃园,突然明白小陈说的“土地是最好的IP,数字是桥梁”到底啥意思——以前我们总觉得乡村振兴是“修路、盖房子”,可五四村不是这样啊:老厂房变成直播间啦,田埂变成了“云逛果园”的背景板,连奶奶们的手艺都能通过手机被千里之外的人看见。
路过村委会门口时,我看见墙上写着一行字——“让土地生金,让数字开花”。或许乡村振兴就是这样吧:既能让黄桃的甜度被数据看见,也能让奶奶的针脚被世界触摸;既能让年轻人回到土地,也能让土地长出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