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宁夏石嘴山,地里的枸杞红果挂满枝头,养殖场里奶牛个个壮实,盐碱地改造成的鱼塘里虾蟹肥得很,走到哪儿都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今年以来,石嘴山跟着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的部署走,一边抓农业现代化,一边推进乡村振兴,靠着种植、畜牧、渔业一起发力,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去年涨了 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涨了 5.4%,在塞上这片土地上,画出了 “产业高质量、乡村宜居、农民有钱赚” 的振兴好图景。

种植业:稳粮食、提特色,农户能打工还能拿分红
走进东永固村的千亩枸杞基地,一眼望过去全是绿油油的枸杞树,村民曹会娟正弯着腰除草。“我一年在枸杞地里能忙活 8 个月,能挣两三万,加上家里土地流转的钱,两份收入把家里开支都顾上了!” 曹会娟笑着说。
村里能有这样的好光景,全靠 “土地流转 + 产业务工 + 三产融合” 的发展路子。2018 年东西部协作的时候,东永固村跟浙江鲁家村结了对,一起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以每亩 800 元的价格流转过来,建成了近两千亩的标准化枸杞基地。62 岁的高耀清以前总为卖枸杞发愁,现在却踏实得很:“现在在基地干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和老伴一年能挣 5 万多,省心又稳当!”
光让枸杞长得好还不够,合作社还想法子让枸杞 “更值钱”。他们找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要技术支持,建了 3500 平方米的绿色工坊,把新鲜枸杞做成枸杞饮料、枸杞果干等 20 多种产品,身价一下涨了 3 到 5 倍。不光如此,合作社还搞起了 “枸杞采摘 + 非遗扎染” 的游玩项目,去年一年就接待了 10 多万人次游客,周边的饭馆、民宿都跟着多赚了上百万。
数据摆在那:东永固村集体收入从 2018 年的 8.4 万元,涨到 2024 年的 997.8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 2.49 万元。从只种枸杞,到种枸杞、加工、搞旅游一起干,东永固村走出了一条能让农民多赚钱的路子,成了石嘴山乡村振兴的好例子。
东永固村的枸杞产业,只是石嘴山特色农业提质的一个缩影。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石嘴山从没放松粮食安全。今年上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113.79 万亩,比年度任务多完成了 6.5%。而且种植结构也在优化:海燕村等 26 个设施农业项目正在推进,江苏绿港、平罗智慧农业项目也开工了,沙漠瓜菜、越夏番茄这些特色作物越种越多,光麒麟瓜就种了 2.8 万亩,形成了 “种粮食保供给、种特色多赚钱” 的新格局。

畜牧业:奶牛托管能分红,循环农业带富一村人
“我把 30 头奶牛托管给基地,不用自己操心,一年还能分 3 万多!” 在惠农区红果子镇先农养殖基地,宝马村村民任小玲说起 “奶牛托管”,笑得合不拢嘴。作为 “万企兴万村” 的代表企业,先农养殖靠 “循环农业”,把不少农户拉进了增收的队伍里。
在基地里,“种植 — 养殖 — 加工 — 有机肥 — 种植” 的循环路子走得很顺:一年能处理 3 万吨养殖粪污,做成 8000 吨有机肥,用到 1.35 万亩盐碱改良田里种玉米、苜蓿,这些庄稼又能当奶牛的优质饲料,多余的有机肥还能卖给周边农户,帮着种植业提质。
基地副总经理吴韶儒说,他们已经跟 7 个村的合作社和残联签了分红协议,一年分红 57.3 万元;基地固定用工 120 多人,忙的时候能到 200 人,一年光工资就发出去约 700 万元,带动 1400 多户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占了 30% 以上,成了石嘴山畜牧业升级的标杆。
能有这样的成效,背后是石嘴山围绕奶业打造的 “养殖 — 加工 — 销售” 全产业链。通过开金融恳谈会等方式找支持,宁夏弘顺源牧业 1 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宁夏鼎初乳业液体奶项目、昆宁森态乳制品加工项目都在加快推进,塞尚智能方舱项目已经投产,牛佰仕等龙头企业也陆续入驻,畜牧业成了石嘴山农业经济的 “压舱石”。
今年上半年,石嘴山生鲜乳产量 33.86 万吨,比去年涨了 14.1%;牛肉、羊肉均价分别涨了 19.2%、12%,肉牛、肉羊出栏量也分别增长 12.2%、2.6%;畜牧业产值增长 8.3%,拉动第一产业增长 6.1%,给农业稳增长添了不少劲。

渔业:盐碱地养出南美白对虾,科技让 “废地” 变宝地
盐碱地以前没人待见,现在在石嘴山却成了 “聚宝盆”。作为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石嘴山争取到 5000 万元中央资金,跳出传统养鱼模式,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名优品种培育当成转型重点,靠科技实现了 “既护生态,又能赚钱”。
“以前在盐碱地养普通鱼,一斤才卖 6 块钱,忙一年也赚不了多少;现在养南美白对虾,一斤能卖 30 块,效益翻了好几番!” 在宁夏正和兴虾产业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捞对虾。基地负责人张建成介绍,他们摸索出 “高种低养” 的法子:把 1300 多亩盐碱滩重新整理,垫高的地方种粮食、排盐碱,低洼的地方挖成鱼塘养虾,不仅让南美白对虾端上了百姓餐桌,还找到了解决盐碱地治理的好路子。
南方的 “海鲜” 能在西北盐碱地落户,全靠科技帮忙。基地建了 16 栋工厂化育苗棚,用精准控温、科学淡化、纳米增氧这些技术,把虾苗成活率从不到 30% 提高到 95% 以上,一亩地稳定能产 150 多公斤对虾。而且养殖过程中,虾粪和残饵能自然降解,让土地盐碱度下降了近 30%,生态和经济两头都划算。
正和兴基地的成功,是石嘴山渔业绿色转型的缩影。今年上半年,石嘴山投放南美白对虾、虹鳟等苗种 2890 多万尾,渔业产量达到 2.08 万吨,增长 6.6%。从传统养鱼到生态养殖,从单一种类到名优品种,石嘴山渔业靠科技实现了蜕变,成了农业多元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今的石嘴山,靠着种植、畜牧、渔业协同发力,攒足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接下来,石嘴山还会跟着 “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 的主线走,继续深化多元产业协同:让种植业稳面积、提产量,让畜牧业补存栏、促出栏,让渔业扩产能、增产值,同时稳就业、保民生,抓好重点项目,让塞上大地的乡村振兴画卷越画越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