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绿色农业和生态果园建设的深入推进,益生菌技术在苹果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同于传统化肥农药依赖,益生菌通过调节土壤微生态、增强树体抗逆性、提升果实品质,成为果农实现“减药减肥、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用什么菌”“何时用”“怎么用”等困惑,导致效果参差不齐。本文结合一线示范案例、岗位科学家建议及行业标准,系统梳理益生菌在苹果种植中的精准施用路径,为果农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为何益生菌能提升苹果品质与效益?
益生菌并非单一菌种,而是指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胶质芽孢杆菌等。它们通过固氮、解磷、促钾、分泌植物生长素、抑制土传病原菌等多种机制,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养分吸收,从而提升树势与果实品质。
在陕西省洛川县苹果科技示范基地的对比试验中,连续两年施用复合益生菌制剂的果园,果实糖度平均提高1.2度,果面光洁度显著改善,亩产稳定在3500公斤以上,较对照组增产约12%,且化肥用量减少15%。更重要的是,果实耐储性增强,商品果率提升至92%(资料来源:《陕西省苹果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年度报告(2023)》,陕西省果业研究发展中心)
。
精准选择:三类核心功能菌种及其适用场景
并非所有“益生菌”都适合苹果种植。根据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及《苹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NY/T 393-2020),推荐以下三类功能明确、登记合规的菌种:
1.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主攻土传病害防控,对苹果根腐病、白绢病有显著抑制作用,适合连作果园或病害高发区使用。
2.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兼具促生与抗病功能,能分泌多种酶类促进有机质分解,提升土壤肥力,适用于有机质偏低的沙壤土果园。
3.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强效拮抗真菌,可与根系形成共生体,增强抗旱抗寒能力,特别适合西北干旱冷凉产区。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苹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指导意见(2023年)》明确指出,“优先选用登记证齐全、功能明确的微生物菌剂,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复合菌液”。
关键施用节点:把握“四期一法”
益生菌施用并非“越多越好”,而需紧扣苹果物候期,实现“精准滴灌”。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团队提出“四期一法”施用模型:
萌芽前(3月上旬):结合清园,以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灌根,激活根系,预防春季根腐病。
花后坐果期(4月下旬):叶面喷施解淀粉芽孢杆菌稀释液(500倍),增强幼果抗逆性,减少生理落果。
果实膨大期(6–7月):随滴灌或冲施,每亩施用含2亿CFU/g的复合益生菌颗粒剂2–3公斤,配合有机肥,促进养分转化。
采果后至落叶前(10–11月):深施益生菌有机肥,修复根系损伤,储备越冬养分。
“一法”即活菌激活法:使用前用红糖水(1%浓度)活化2–4小时,可提升菌群活性30%以上。李丙智教授强调:“活化是很多果农忽略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定殖成功率。”(资料来源: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2024年苹果园微生物菌剂应用技术要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

避坑指南:三大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案
在山东烟台、甘肃静宁等地的调研中,发现果农在益生菌使用中存在典型误区:
误区一:与化学杀菌剂混用。多数杀菌剂(如代森锰锌、多菌灵)会杀死益生菌。解决方案:益生菌施用前后7天内避免使用广谱杀菌剂,必要时选择生物源农药如春雷霉素。
误区二:忽视土壤pH值。枯草芽孢杆菌在pH 6.0–7.5活性最佳,而西北部分果园pH>8.0,导致效果打折。建议先调酸(如施用硫磺粉),再施菌。
误区三:储存不当失活。益生菌产品需阴凉干燥保存,高温或暴晒会导致活菌数骤降。购买时应查验登记证号(如“微生物肥(2023)准字XXXX号”),并查看生产日期。
示范案例:甘肃静宁“益生菌+”模式亩增收超2000元
在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果农王建军自2022年起在15亩果园试点“益生菌+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他选用登记证齐全的复合芽孢杆菌制剂,严格按“四期”节点施用,并配合果园生草覆盖。两年后,果园土壤有机质从1.2%提升至1.8%,果实硬度提高0.5kg/cm²,糖酸比更协调,收购价每公斤高出0.8元。2023年亩均增收2160元,且农药使用次数减少3次(数据来源:《甘肃省苹果产业绿色转型典型案例汇编(2024)》,甘肃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
益生菌不是“万能神药”,而是绿色果园生态系统中的“调节器”。其价值在于长期、系统、科学的应用。果农应摒弃“立竿见影”的急功近利心态,结合本地土壤、气候与品种特性,选择合规产品,把握关键节点,规避使用误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用菌”到“用好菌”,让每一颗苹果都承载生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