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清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盘山绿道被薄雾笼罩,空气里混着松脂和咖啡两种味道。沿着石板路往上走两百米,一座废弃石灰石矿坑被改造成“瀑布咖啡”——瀑布从二十多米高的崖壁直泻而下,水雾扑到脸上,像给咖啡加了天然奶盖。开业第30天,日均客流突破800人,周末排队要一个半小时。马刚把账本摊在吧台上,指着9月23日那栏数字:“单日营业额4.7万元,村集体分红当天就进账1.2万。”
谁也没想到,这片“生态伤疤”20年前还是粉尘漫天的矿区。2003年,余村关停了年利润300万元的石灰窑,全村人靠砍毛竹、卖山货过活。转折发生在2022年,安吉县把“地质+生态+产业”写进招商手册,矿坑与周边200亩山林被整体打包,成为浙江省首个地质生态产品交易案例。马刚的团队以每年30万元租金拿下经营权,村集体占股20%,村民以林地入股占股15%,剩下的65%由运营方持有。合同里有一条特别约定:所有建筑离地架空30厘米,确保雨水能顺着矿坑回流瀑布,不破坏原有水系。
“我们卖的不是咖啡,是门票。”马刚指着价目表解释——一杯美式28元,但附带一张“景区通票”,可免费体验溯溪、草坪音乐会和露天电影。8月25日试营业那天,上海游客陈灿在瀑布前拍了条15秒的短视频,点赞量破50万,直接带来3000多笔订单。现在,咖啡馆每天消耗咖啡豆60公斤,其中40%来自云南普洱,60%是安吉本地烘焙的“竹炭深烘”——用毛竹烧制的炭火慢烘,带淡淡竹香。

离余村18公里的报福镇深溪村,海拔680米的山脊上,叶剑琳的“云边JUMP咖啡”把滑翔伞和拿铁绑在一起。2021年,他回村流转了30亩荒地,建成华东海拔最高的滑翔伞基地。起飞场旁边搭了玻璃房咖啡馆,落地窗正对云海,被网友称为“离天空最近的咖啡馆”。9月24日,基地接待了47名滑翔伞体验者,其中31人点了“云端套餐”——滑翔伞+咖啡+航拍,客单价598元。叶剑琳算了笔账:滑翔伞教练、咖啡师、安全员共12人,全是本村村民,人均月薪6500元;旺季每月营业额90万元,村集体按5%抽成,一年就是54万元。
滑翔伞带火了山下的民宿。90后王祎把爷爷留下的夯土房改成“青山廊民宿”,保留原木房梁,加建落地窗和无边泳池。9月旺季,民宿15间房全满,日均营业额1万元。王祎说:“以前村里人砍毛竹,一吨卖800块;现在一根毛竹做成咖啡搅拌棒,能卖3块钱一根,附加值翻了20倍。”他联合6户村民成立合作社,把毛竹加工成咖啡周边——竹制杯垫、吸管、滤杯,通过抖音电商卖到全国,月销3万套。
在杭州余杭上湖村,美式“村咖”直接把白色木屋搭在稻田中央。老板周凯是留美归来的景观设计师,他把咖啡渣和稻壳混合做成有机肥,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9月稻黄时节,咖啡馆日均客流1200人,其中60%是来拍“稻田咖啡”的汉服爱好者。周凯和村里签了协议:每卖出一杯咖啡,提取1元用于稻田养护,目前已累计投入18万元。
丽水青田方山乡的玩法更接地气。侨乡出身的咖啡师林建波把意式浓缩倒进米浆,调出“稻鱼拿铁”——顶层拉花是稻鱼共生系统的简笔画。9月22日,这款特调在抖音直播卖出2000杯,带动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门票增长300%。林建波说:“一杯咖啡让年轻人知道了稻鱼共生,这比发1000份宣传单都管用。”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省“村咖”数量突破2600家,其中安吉县独占320家,平均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咖啡馆。这些咖啡馆带动直接就业1.8万人,间接就业5.4万人,村集体年均增收2.3万元。省文旅厅副厅长杨建武在9月24日的发布会上透露,2025年浙江将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村咖+”融合业态,包括咖啡+露营、咖啡+非遗、咖啡+研学等10种新模式。
马刚的下一步是把“瀑布咖啡”做成夜间经济样板。9月26日晚,矿坑上方将首次点亮激光投影,瀑布变成幕布,播放余村20年生态变迁纪录片。他指着正在调试的投影设备说:“今晚的门票已经预售了500张,票价88元含一杯冷萃。按这个速度,明年就能把村集体分红提高到50万。”
山风掠过瀑布,带来细微的水汽。游客李薇举着咖啡杯在瀑布前拍照,背景是修复后的青山和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她不知道的是,这杯28元的美式里,有1.4元会变成村里的公益基金,用于给65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元“咖啡津贴”。马刚说:“咖啡香不仅飘在景区,更要飘进村民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