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种马铃薯可填补春季市场空档,售价常比春薯高20%以上。但播期过早易遇高温徒长,过迟则遭受霜冻,产量波动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李坤研究员在惠州惠阳区连续五年试验指出,只要抓住“寒潮前30天安全播期”和“一垄双行膜下滴灌”核心技术,秋冬薯平均亩产可稳在2500kg以上,比传统栽培增18%。本文综合华南、西南多点定位试验数据,提出从播期决策到收获控水的全流程技术要点,供种植户参考。

播期模型:寒潮前30天为安全阈值
1. 温度指标:日平均温度≤25℃且地下10cm地温<23℃时,薯块膨大最快;夜间最低温度<5℃为霜冻临界线。
2. 模型:安全播期 = 历史首霜日 - 30天 - 薯块膨大期(25天),保证90%以上薯块在霜冻前完成膨大。
3. 区域参考:
- 粤东沿海:10月15—25日;
- 桂中盆地:10月5—15日;
- 云贵高原:9月20—30日。
示范:2023年惠州惠阳按模型10月18日播种,2024年1月15日收获,霜冻前30天完成膨大,亩产2680kg,比对照(9月30日播)增产14%。
数据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秋冬马铃薯安全生产技术规程》DB44/T 2398-2023
品种选择:早熟、耐弱光、抗晚疫病
品种推荐:
- ‘粤薯6号’:生育期75天,薯块膨大快,平均单薯重180g;
- ‘闽彩薯1号’:耐弱光,适合设施栽培,商品率>90%;
- ‘费乌瑞它’:早熟、休眠期短,播前无需催芽。
种薯标准:原种以上,单个重30~40g,无病斑、无虫伤,播前10天出库催芽,芽长0.5cm时见光绿化2天,可提高出苗率12%。

起垄与密度:一垄双行膜下滴灌
1. 起垄:垄距90cm,垄高35cm,顶宽70cm,机械一次成型;
2. 密度:双行错窝,行距25cm,株距25cm,亩播4500株;
3. 滴灌:垄顶铺设滴灌管,间距30cm,覆0.01mm黑膜,减少蒸发30%,膜下5cm地温提高2℃,促进早出苗。
示范:2024年桂中宾阳县应用膜下滴灌,冬前干旱30天无补水,土壤含水量仍保持65%,亩产2550kg,比沟灌增16%。
数据来源:广西农业科学院《秋冬马铃薯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模式》,2024
肥水管理:重基早追、氮钾后移
基肥: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kg+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50kg,条施于垄芯;
追肥:齐苗后滴灌追施尿素8kg/亩;现蕾期滴灌追施硫酸钾10kg/亩,促进薯块膨大;
叶面肥:封垄后喷0.2%磷酸二氢钾+0.1%硼砂,每10天1次,连喷2次,商品率提高5个百分点。
病虫绿色防控:性诱+生物农药+高温闷棚
晚疫病:垄沟铺设诱捕器,每亩2套,降低卵量;初见病斑喷5%氨基寡糖素AS 60mL/亩,间隔7天再喷1次;
蚜虫:黄板诱杀,每亩30块;必要时喷1.5%除虫菊素EW 50mL/亩;
地老虎:播前沟施白僵菌颗粒剂2kg/亩;
收获后高温闷棚:闭棚升温至45℃保持2h,杀灭残虫。

收获与贮运:见光木栓、控温运输
1. 成熟度:茎叶由绿变黄,块茎易脱离匍匐茎;
2. 杀秧:割秧后晒地3天,促进表皮木栓化,减少破损;
3. 控温:收获后24h内运至通风库,堆温<15℃,可贮藏30天损耗<3%。
成本收益:亩增成本120元,纯利增加480元
膜下滴灌+精准肥水亩增成本120元(滴灌管70元+精准施肥50元);因商品率提高、产量增加,亩均增收600元,扣除成本后纯利增加480元,投资回收期1季。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总结》,2024

把“播期”变成“产量开关”
秋冬马铃薯高产的核心是“抢时间、保温度、控水分”。只要按“寒潮前30天”模型确定播期,配套膜下滴灌和精准肥水,就能把霜冻风险降到最低,把商品率提到最高,实现亩产2500kg以上,为南方冬闲田增添一份“金色收入”。
(本文示范地点:广东惠州惠阳区、广西宾阳县;核心面积:惠州1200亩、宾州800亩;样本量:播期试验5重复×20亩,密度试验3重复×15亩;测定方法:实收测产+商品率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