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把爬岸当成要吸气——大闸蟹真正缺氧信号与增氧省钱解析

“蟹又爬边了,是不是要给它喘气?”凌晨两点,养殖户老周在群里甩出一张照片,水线边黑压压一片蟹壳。类似场景几乎每年九月都会上演,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大闸蟹想出水面呼吸”,于是有人甚至脑洞大开,准备拿增氧泵接气管往岸上吹。其实,这完全是误会——中华绒螯蟹没有肺,也吸不了空气,爬岸是它在发求救信号:水里缺氧或中毒了。弄懂这一点,不但能少花冤枉钱,还能把损亡率直接砍掉一半。

一、先给结论:蟹靠鳃吃饭,离水等于憋气

蟹鳃像极细的羽毛,必须靠水流来回冲刷才能带氧。空气里氧气再多,鳃片一干就贴在一起,气体交换面积瞬间归零,反而死得更快。所以“上岸透气”是它万般无奈的选择,而不是生理需求。真正健康的蟹,一辈子都待在水草缝里,懒得爬墙。

二、溶氧红线别踩:5毫克是及格线,2毫克就翻车

把溶氧仪当成“行车记录仪”,早晚测一次,比看天吃饭靠谱得多。水温过28℃时,饱和溶氧下降,蟹耗氧量却飙升,双重夹击最容易夜间大翻车;密度太高、剩饵一多,腐败菌连夜加班,四点前后“鬼门关”就来了。记住两个数字:5毫克以上安心长膘,2毫克以下随时暴毙。

三、省钱增氧三件宝:草、气、菌轮班倒

草是“绿色制氧机”。伊乐藻、轮叶黑藻四月扦插,行距1.5米,留足航道,覆盖率五到六成即可。草太厚白天产氧、夜里吸氧,一样会缺氧。

微孔曝气“底吹”最划算。每亩配0.75千瓦风机,纳米管盘摆成“目”字,能把氧直接送到蟹爪边,比叶轮式省电30%。开机时段只有两段:凌晨四点到六点、傍晚溶氧低谷期,其他时间视天气灵活加。

菌是“水下清道夫”。芽孢杆菌、EM菌十天泼一次,把残饵粪便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藻饵,减少耗氧因子,相当于给池塘装了个“生物滤芯”。

四、看见爬边怎么办?四步急救包

第一步,溶氧仪插水,确认数值。
第二步,立刻撒过碳酸钠,每亩1公斤,十分钟提氧。
第三步,开微孔+轮机双增氧,加注外源新水,水量不超过原池1/3,避免温差刺激蜕壳蟹。
第四步,当天停料,减轻肠胃耗氧。连续监测24小时,溶氧回到4毫克以上才算解除警报。

五、日常管理“偷懒表”

每周一:测氨氮、亚硝酸盐,超标就换水+泼菌。
每月一:随机捞十只蟹看鳃色,鳃丝亮白说明水好,发暗发灰就要增氧和改底。
售前两月:逐步降低密度,把软壳蟹、残爪蟹提前拣出,减少夜间耗氧因子,硬壳率可提一成以上。

六、容易踩坑的“土办法”

撒盐杀菌——盐度一高,蟹鳃渗透压失衡,反而死得快。
人用药片增氧——过氧化氢片剂量难控,局部浓度过高会灼伤鳃。
24小时轮机全开——水流太急,蟹不敢吃食,能量耗尽蜕壳不遂。

七、一图速判:爬岸到底啥原因

夜里爬边+壳硬→大概率缺氧;
白天爬边+软壳→往往氨氮高;
高温爬边+吐泡→水温超30℃,散热行为;
蜕壳前爬边+静伏→找隐蔽场所,属于正常,别大惊小怪。

把“爬岸当喘气”是老辈经验里最贵的一场误会。蟹不会说话,却用行为发警报:溶氧低、毒素高、温度飙。只要盯住溶氧仪、用好草—菌—气三件套,该开机开机、该换水换水,就能把“上岸大戏”掐死在萌芽。养蟹不靠运气,靠数据;不靠土办法,靠系统。弄通这一点,一亩多活两成蟹,多出的都是净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