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深山三十载,他用生命书写奉献——追忆丽新乡农技站长张献斌

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丽新乡的群山深处,一位普通农技员的离去曾让整个乡镇陷入悲痛。张献斌,这位扎根基层三十年的共产党员,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赤子情怀。他的故事,至今仍在畲乡的茶园与橘林间流传。

一、科技兴农的拓荒者

1998年的春茶季,茶农钟凤鸣在老茶园发现几株变异茶树。这个看似寻常的发现,却让时任农技站长的张献斌兴奋不已。他连续三个月扎根茶山,手把手教茶农扦插育苗,甚至把女儿结婚准备的装修款垫作科研经费。当"丽早香"新茶以每公斤1500元的价格打开市场时,这个曾经贫困的畲族乡镇,终于找到了脱贫的金钥匙。

在推广新茶种的过程中,张献斌独创了"三步工作法":先在自家责任田试验,再带动亲戚朋友种植,最后形成示范片区推广。他设计的"茶农互助小组"模式,让技术指导覆盖到每个山头。为解决加工难题,他自费购买炒茶机供村民试用,创新提出的"阶梯式烘焙法"使茶叶品质提升30%。这些现在看来仍具前瞻性的做法,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面对53张总计8.87万元的赊款欠条,张献斌总说:"农民的困难是暂时的,但新技术带来的改变是永久的。"在他的推动下,丽新乡茶园面积从不足千亩扩展到近万亩,形成"春茶早、夏茶香、秋茶醇"的特色产业格局。

二、大山深处的守望者

走进张献斌生前居住的老宅,斑驳的木箱记载着特殊的历史。这个20世纪50年代的嫁妆箱里,除了泛黄的工作笔记,就是村民打下的欠条。最厚的那叠账本显示,2008年他垫付的农资款就超过3万元,相当于全家三年的总收入。

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张献斌始终偏向后者。为照顾残疾弟弟,他把年迈父母和弟弟全家接出大山;为节省开支,全家挤在50平米的职工宿舍长达十年;女儿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保暖内衣,在箱底压了整整一年。当妻子终于攒够装修钱时,他却把资金优先用于扩建农资服务点。那栋搁置20年的毛坯房,最终成了他永远无法入住的遗憾。

这个六口之家的生活账本里,写满令人心酸的细节:为给弟弟治病花光积蓄,妻子不得不变卖嫁妆;为支持丈夫工作,妻子独自经营小超市补贴家用;两个女儿的大学学费,靠的是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但每当村民送来土鸡蛋表达感谢时,张献斌总会悄悄让妻子送回去,"乡亲们比我更需要这些"。

三、田间地头的"活雷锋"

那辆跑了20万公里的工具车,是张献斌流动的办公室。车斗里常年备着三样东西:急救药箱、农技手册和记账本。从运送临产孕妇到抢收受灾作物,从代销农产品到接送留守儿童,这辆"便民车"穿梭在海拔800米的山路上,成为村民最信赖的"120"。

2008年柑橘滞销危机中,张献斌的"销售作战图"至今令人动容。他绘制出全乡3000多户种植分布图,标注每户产量和销售进度;创新设计"柑橘质量追溯卡",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管;甚至自费印制中英文宣传册,带领贩运户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当最后一车柑橘运出山时,他累计开具销售证明432份,行程超过6000公里。

过度劳累引发的胸痛,被他用止痛片强行压下。在生命最后72小时里,他仍坚持核对销售数据、联系采购商、安排运输车辆。当同事强行送他去医院时,这个永不停歇的"陀螺"终于倒下,手中还攥着没写完的《柑橘储运技术指南》。

四、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张献斌的离世,在丽新乡引发了一场"新茶运动"。村民们自发成立"献斌茶业合作社",将"丽早香"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他的工具车被改造成流动农技课堂,继续行驶在山间小道;那栋未完工的房子,成为农技培训中心,墙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流程图"仍清晰可见。

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张献斌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他独创的"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山区农业转型提供范本;他建立的"农技110"服务机制,被纳入浙江省数字农业服务体系;他总结的23项实用技术,仍在指导着畲乡的农业生产。

站在张献斌的墓前远眺,漫山遍野的茶树正吐露新芽。这位把生命融入大地的农技员,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入党誓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丰碑不在石碑之上,而在百姓心间;不朽的精神不在典籍之中,而在躬身实践。当春风再次吹绿瓯江两岸,那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永远回荡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