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渭南现代农业示范园,看AI如何重塑中国农业与国际合作新图景

渭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内,一串串饱满的阳光玫瑰葡萄在智能大棚中挂满枝头。它们享受着精准灌溉与科学管理,经标准化分选、预冷锁鲜后,带着东方的清甜与翠色,沿着丝路新通道驶向阿拉木图的超市货架,跃上国际餐桌,成为中国农产品一张鲜活的名片。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气候适宜、光照充足,为阳光玫瑰葡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当地推广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精准疏穗与绿色防控等多项技术,持续提升果品质量。如今,渭南阳光玫瑰已远销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声名渐起。

不止于葡萄。近年来,渭南持续优化特色果业结构,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了11家农业试验站,成功选育并推广“瑞阳”“瑞雪”等苹果新优品种。随着水肥一体化、智慧气象、农业遥感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渭南果业正快步走向全程机械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传统农业的模样正在被悄然重塑

在大荔县绿丰源种植农场的冬枣大棚中,第一代“蓝侠”AI冬枣采摘机器人正自如作业。机械臂灵活转动,最短仅用8秒就能精准摘下一颗冬枣。大棚内温度高达42摄氏度,而“蓝侠”的出现,让果农从此告别酷暑中的人工采摘难题。

据介绍,“蓝侠”通过视觉系统识别冬枣着色度以判断成熟度,再利用柔性夹爪轻托果实完成采摘。其成熟果实的抓取成功率接近85%,损伤率控制在8%以内,表现稳定可靠。“机器人不仅破解了高温采摘困境,还显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让果农能更专注于深加工和电商销售。”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表示。

而在大荔县新颖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温室中,西瓜苗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下茁壮生长。自动放风、卷帘、补光、增温、喷灌等一系列设备依数据反馈实时运作,为作物营造最佳生长条件。

园区负责人介绍,依托智能温控系统,工人通过手机即可远程调节光照与湿度。目前该园区已建成200余座日光温室,并打造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在西安、渭南等地开设30余家直营店,真正打通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灌溉系统如何实现智能控制?”“示范园引进了多少葡萄品种?”今年六月,2025年首期中国—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班在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来自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30名学员深入渭南的田间地头,实地学习中国农业的先进经验与技术。

从旱地小麦高产栽培,到苹果新品种嫁接与推广,再到乳制品加工技术,行走在渭南的乡村与基地,学员们亲眼目睹了一幅幅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生动画卷。他们纷纷表示,期待将节水灌溉、智能温控、品种选育等适用技术带回本国,推动中亚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2023年回国后,我就把在渭南学到的技术用在了自己的农场。这次我专程来学习喷灌、滴灌等新技术。”乌兹别克斯坦学员杜夫拉耶夫·贾苏尔说道。在他看来,渭南不仅是农业技术的课堂,更成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