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寒露至霜降节气交替之际,本应是黄淮海平原小麦播种的黄金窗口期,但持续阴雨天气却打乱了农事节奏。多地玉米因田间积水无法及时收获,已出现霉变、穗发芽现象;而原计划播种的小麦,也因土壤过湿、机械难以下地而被迫推迟。农谚有云:“连朝寒雨锁黄淮,垄上寒云接雾霾。玉米浸根芽暗长,麦种藏囊土难开。”这正是当前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面对播种期普遍推迟的现实,农户不必过度焦虑。关键在于科学判断最晚播种时限,并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本文结合农技推广一线经验与权威科研成果,系统解析小麦晚播应对策略,助力农户“晚播不减产”。

最适播期已过,但仍有窗口可抓
传统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流传已久,意指寒露节气(10月8日—22日)是黄淮地区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段。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秋季高温持续时间延长,实际适播期已悄然后移。据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多年监测,当前黄淮南部主产区(如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的适宜播种期应调整为10月13日至27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岗位科学家赵广才研究员指出:“适期播种的核心在于确保冬前形成壮苗,即主茎5–6叶、单株分蘖2–3个、次生根5条以上。这需要约550–600℃的有效积温积累。”若播种过早,高温高湿易导致旺长、病虫害加重;过晚则积温不足,弱苗越冬风险陡增。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错过最佳窗口,只要在“最晚播期”前完成播种,仍有挽回余地。农谚“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形象说明了问题——立冬(11月7日)之后播种,小麦难以在冬前分蘖,出苗延迟至次年春季,产量损失可达30%以上。因此,11月7日是黄淮地区小麦播种的“生死线”,偏南地区可酌情延后2–3天,但不可再迟。
实地调研显示,2023年10月下旬,河南驻马店、周口等地因连续降雨,小麦播种普遍推迟7–10天。当地农技部门迅速组织“抢墒播种”行动,指导农户在土壤湿度降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立即下种,有效避免了“土里捂”现象。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冬小麦适期播种与晚播调控技术指南》
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2023年全国冬小麦播种技术指导意见》

晚播不等于低产,关键在“三调三补”
面对晚播现实,盲目照搬常规管理只会雪上加霜。必须采取“控密度、调深度、强管理”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实现“以密补晚、以浅促早、以管保产”。
其一,调密度——晚播宜密,以苗补穗。
晚播小麦因生育期缩短,单株分蘖能力显著下降。此时,必须通过增加基本苗数来弥补有效穗不足。农业农村部《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规范》明确建议:每推迟1天播种,每亩基本苗应增加1万株。以千粒重40克的常规品种为例,相当于每亩增播0.8斤种子。例如,原计划10月15日播种,亩播量15公斤;若推迟至10月25日,则应增至19公斤左右。
其二,调深度——晚播宜浅,促早出苗。
常规播种深度为4–5厘米,但晚播时地温已低,若播得过深,种子萌发慢、出苗弱,易受湿害烂种。实践表明,将播种深度调整为3–4厘米,可缩短出苗时间2–3天,显著提高出苗整齐度。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2022年在菏泽开展的对比试验显示,晚播浅播(3.5厘米)处理比深播(5.5厘米)处理出苗率提高18.6%,冬前分蘖数多0.7个/株。
其三,强管理——水肥前移,促弱转壮。
晚播小麦苗小根浅,抗逆性差,必须强化中前期管理。重点包括:
-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确保基本苗达标;
- 越冬前趁墒追施“促蘖肥”,每亩尿素5–8公斤;
- 春季返青期早施“起身肥”,配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加速苗情转化;
- 加强纹枯病、茎基腐病及地下害虫监测,做到早防早治。
数据来源: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年度报告(2023),试验地点:河南周口、山东菏泽、安徽阜阳,样本量:36个示范田块

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播期与品种
除统一技术原则外,还需结合地域差异精细施策。海拔每升高100米,或纬度每北移1度,播种期应提前4–5天。例如,河北邯郸(北纬36.6°)较河南信阳(北纬32.1°)需提前约18天播种。
此外,晚播区域应优先选用半冬性偏春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如“郑麦136”“百农207”“烟农173”等。这些品种对低温春化要求较低,能在有限积温下完成发育。
连阴雨虽打乱农时,却也倒逼种植户从“经验种田”转向“科学种田”。晚播不可怕,可怕的是沿用老办法。只要把握“最晚播期”底线,落实“调密、调深、强管”三大措施,晚播小麦仍可实现稳产甚至高产。
正如一位河南种粮大户所言:“雨耽误了时间,但技术能抢回产量。”在这个气候多变的时代,灵活应变与科学管理,才是稳粮增收的真正底气。
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晚播小麦生产技术问答(2023版)》
权威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冬小麦播种与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数据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2–2023年度黄淮海小麦晚播对比试验汇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