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播时节,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常面临一个共性难题:水稻收割后,田间积水难排、土壤湿烂,导致小麦播种延迟、出苗不齐,甚至烂种死苗。这一现象在农业技术术语中被称为“渍害”,是制约稻茬麦高产稳产的关键障碍之一。如何科学开沟排水、有效降渍,成为保障小麦播种质量的首要环节。
一、稻茬麦田为何易发生渍害?
稻茬麦田是指在水稻收获后直接种植小麦的轮作田块。由于水稻生长期间长期淹水,土壤结构被破坏,通透性差;加之秋收季节多阴雨,田间排水系统若不完善,极易形成“内涝外渍”叠加局面。土壤含水量过高不仅影响农机下田作业,还会导致种子缺氧、发芽率下降,甚至诱发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3年发布的《稻茬麦渍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指出,稻茬麦区因排水不畅造成的播种期推迟和出苗率降低,平均可导致亩产损失10%至15%,严重年份甚至超过20%。资料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稻茬麦渍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二、开沟排水:不是简单挖沟,而是系统工程
许多农户误以为“开几条沟就行”,实则不然。科学的开沟排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兼顾“三沟配套、内外联通、及时清淤”三大原则。
1. 三沟配套:厢沟、腰沟、围沟协同作业
所谓“三沟”,即田块内部的厢沟(每隔3—4米一条)、田中横向的腰沟(每30—50米一条)以及田块四周的围沟。三者必须深度合理、相互连通,形成“田内水能排、田外水不进”的排水网络。一般要求厢沟深20—25厘米、腰沟深25—30厘米、围沟深30—35厘米,确保沟底低于田面,形成有效落差。
2. 开沟时机:宁早勿晚,抢在播种前完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明在2024年秋播技术培训中强调:“开沟必须在水稻收割后、土壤尚有一定硬度时立即进行,切忌等雨后再开。一旦土壤饱和,机械无法下田,人工开沟效率低且深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排水通道。”权威出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24年稻茬麦秋播关键技术要点》
3. 机械开沟:效率与精度并重
近年来,多地推广使用专用开沟机(如2KQ-30型开沟机),作业效率可达人工的10倍以上,且沟型规整、深度一致。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万亩示范片2023年数据显示,采用机械开沟的田块,播种期平均提前5天,出苗整齐度提高30%,亩产较未开沟田块增加86公斤。数据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稻茬麦高产创建项目总结报告》

三、降渍增效:从排水到土壤改良的延伸策略
开沟排水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实现“降渍稳播”,还需配套多项技术措施。
1. 适度晒田,改善土壤结构
水稻收割前7—10天应排水晒田,使土壤干湿适中,既便于机械作业,又能减少秸秆还田后的腐解耗氧。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周老嘴镇示范户王建国连续三年采用“早排+开沟”模式,其麦田从未出现烂种现象,2023年实收亩产达482公斤,高于当地平均水平60公斤以上。
2. 秸秆还田需配合深翻或旋耕
稻草还田虽能培肥地力,但若铺撒过厚或未充分粉碎,会阻碍水分下渗,加剧渍害。建议采用带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并在开沟后进行一次浅旋耕(深度10—15厘米),使秸秆与土壤混合,避免形成隔离层。
3. 选用耐渍品种与适期播种
农业农村部2024年推荐的稻茬麦主推品种中,如“扬麦33”“镇麦18”等均具备较强耐湿性和早发性。同时,应根据当地常年气象数据,将播种期控制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避开11月中下旬的连阴雨高发期。权威出处:农业农村部《2024年冬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四、典型案例:从“烂泥田”到“高产田”的转变
在江苏省兴化市戴窑镇,种粮大户陈志刚的500亩稻茬麦田曾因排水不畅,连续两年播种推迟至12月,亩产不足300公斤。2023年,在当地农技推广站指导下,他投资购置开沟机,并严格按照“三沟配套”标准施工。当年10月20日完成开沟,10月28日完成播种,出苗率高达92%。2024年6月实收测产,亩产达518公斤,创当地稻茬麦新高。
“以前觉得开沟是‘额外负担’,现在明白这是‘保命工程’。”陈志刚坦言,“沟开好了,水排快了,播种不误农时,苗齐苗壮,后期管理也省心。”
五、政策支持与技术推广:构建长效机制
为推动稻茬麦区排水设施建设,多地已将开沟作业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例如,浙江省2024年对购置开沟机的农户给予30%补贴,并对连片50亩以上实施“开沟+播种”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给予每亩20元作业补助。资料来源: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稻茬麦高质量播种的通知》
同时,各级农技推广体系正通过“田间学校”“示范观摩”等形式,将开沟排水技术送到农户手中。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稻茬麦主产区共举办相关培训1.2万场次,覆盖农户超80万人次,技术到位率显著提升。
小沟渠,大文章
稻茬麦田开沟排水看似是田间一项基础农事,实则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农田抗灾韧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唯有将“开沟降渍”作为秋播第一道工序抓实抓细,才能为小麦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对广大种植户而言,与其被动应对渍害,不如主动构建排水体系;与其依赖天气,不如依靠技术。一条条沟渠,不仅是排水通道,更是通往高产稳产的“希望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