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县的茶叶名气不小,但为啥总是卖不出好价钱?”“家里的柑橘品质一流,可光靠零散销售,什么时候才能做成大产业?”这些困扰许多浙江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问题,现在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财政厅和农业农村厅近期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现代农业“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激励政策的通知》,直接针对“土特产”发展的痛点,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升级。
这份文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政策条文,而是蕴含着巨大商机的“致富指南”。政策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单个地区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的资金激励,而且分年分批次拨付,确保项目有持续的资金保障。
政策出台背景:土特产的黄金时代来了
这份政策不是凭空出现的。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25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和产业平台,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这意味着,发展土特产已经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
为什么这个时候出台这样的政策?答案在于浙江农业发展的新需求。过去,浙江的土特产发展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

安吉的白茶、临安的山核桃、黄岩的蜜橘,这些都是浙江的宝贝,但大多数停留在原料供应或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新政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把“土特产”三个字拆开来看:“土”是依托一方水土,“特”是打造特色产品,“富”则是最终目标——让农民富起来。
政策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与“千万工程”和城乡融合发展相衔接,借助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既有基础,让土特产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支持重点:钱要花在刀刃上
政策明确了四个重点支持方向,这实际上为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指明了发展路径。
产业基础升级是第一个重点。政策支持种养殖基地的智慧化改造,比如大棚安装自动温控系统,茶园建设智能灌溉设施。这意味着,传统农业可以借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加工能级提升是第二个重点。政策鼓励应用智能化加工设备,比如水果精深加工生产线、茶叶自动化包装设备等。这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把原材料变成高价值商品。

品牌建设是第三个重点。 浙江有不少优质农产品,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政策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帮助优质土特产打出名气,实现优质优价。
联农带农机制是第四个重点。政策特别强调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产业发展惠及更多农户,而不是只让少数企业受益。
如何申报:抓住机遇的关键步骤
这么好的政策,具体怎么申请呢?政策明确了申报流程,各县市区是申报主体。
申报需要编制产业全链发展建设方案,这不是简单的项目清单,而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提出完整的发展规划。比如,一个茶叶重点县,需要从种植、加工、品牌到销售全链条布局。
项目库总投资有明确要求:一般地区需达到8000万元以上,山区海岛县可放宽至5000万元以上。这一要求旨在确保项目有足够规模,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

申报过程是竞争性的,省农业农村厅和财政厅将联合评审,择优支持。这意味着,准备充分、方案可行的地区更有可能获得资金激励。
成功入选的地区,将从项目库中自主选择具体项目予以支持,这样既保证了省级指导,又尊重了地方自主权。
资金使用:既有支持也有约束
政策对资金使用既有支持也有约束,确保激励资金真正用于产业发展。
负面清单管理是最大亮点: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不得用于征地拆迁和偿还债务,不得用于盲目造景和修建楼堂馆所。

简而言之,资金必须用于与产业链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如设备采购、技术升级、品牌推广等。
这种规定实际上是为了防止资金被挪用,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真正惠及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绩效管理:不是一给了之
政策不是资金一发就了事,而是建立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
项目纳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进行常态化调度,实施情况通过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控。这意味着,项目进展是透明的,省级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情况。
更关键的是,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后续资金拨付。绩效好的项目可以获得全部激励资金,绩效不佳的则可能被扣回部分资金。
对弄虚作假的行为,政策明确将追究责任。这种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确保了政策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对于浙江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来说,现在需要做的是抓紧研究本地特色产业优势,提前谋划项目方案。政策窗口已经打开,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
未来几年,浙江的土特产产业将迎来一场深刻变革。那些能够抓住政策机遇,打通全产业链的地区和企业,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不仅仅是3000万资金的支持,更是发展思路的转变——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从卖原材料到做品牌,从零星致富到共同增收。
浙江的乡村藏着无数“宝藏”,现在,挖掘这些宝藏的路线图已经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