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聚焦水稻产业全链条发展,打造“梁平稻”从育秧到品牌建设的金色引擎

九月,丰收的喜悦弥漫在都梁大地,金黄的稻谷宛如大地的勋章,见证着梁平区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

“2025年预计水稻收获面积约43.8万亩,产量23万吨。”重庆市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强谈及水稻时,满脸自豪。在他眼中,水稻早已成为梁平的一张“金名片”,如今更是聚链成群,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在“育秧-社会化服务-加工-品牌”的产业集群里,育秧是关键的第一环。张强介绍,以往育秧需在地里培育后移栽,不仅劳动力需求大,发芽率还不高。后来梁平采用工厂育苗,发芽率提升至95%,但种植户要承担每亩100元的费用。如今,智能直播技术得到推广,跳过育秧环节直接播种,既提高了发芽率,又节省了人工和育秧费用。

种植户李英就是智能直播技术的受益者。她在梁平区铁门乡种植了500亩水稻,丰收在望。李英原本在梁平城区经营餐厅,因食客反馈米饭不好吃,她便一脚扎进田地,立志种出好吃、喷香的稻米。她坦言,种地有难有易。难在要把心思全放在田地里,提前规划好每个节点的工作;易则在于赶上了好时候,梁平精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种植全过程“保驾护航”。

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邓中介绍,他们通过“种、肥、药、机、技”全产业链配套,实现促控结合争大穗、合理密植增主穗、套餐种植增粒数。还推出“全链条托管”服务模式,农户只需缴纳服务费,就能享受从耕、种、管、收、烘、销的一条龙服务,甚至能为托管田购买保险并承诺最低产量。目前,他们在梁平区的服务面积达1万多亩,助推当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56%,还服务周边多个区县,带动川渝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10万亩。

有了社会化服务的支撑,收成有了保障,但要把稻米从田地端上餐桌,精加工必不可少。在梁平县瑞丰米业有限公司,机器轰鸣,总经理李迎春正在巡视生产。进入工厂的稻谷经过去石、砻谷、除糙、碾米、抛光、色选等环节后打包装车,走向千家万户。该公司主打瑞丰香米和冷泉米品牌,不断革新工艺、升级装备,在推出优质大米产品的同时,还延伸产业链,开拓运输、米制品加工等多项业态,助力“梁平稻”品牌打造。

梁平区农业农村委质量品牌科科长张君介绍,今年梁平投入2000万余元,实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打造梁平大米品牌,重点在产业生态图谱、产业大脑、精深加工能力、品牌营销方面发力。目前全区已形成“特级米、金牌米、优质米”的“金字塔”大米品牌矩阵,正积极研发米制品,做好稻米“后半篇文章”,让“梁平稻”这块金字招牌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