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7%新建建筑为绿色!国务院报告揭示低碳转型亮眼成果

9月10日,《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份报告就像一份“绿色成绩单”,清晰呈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的努力与成果,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在绿色建筑领域,成果十分亮眼。2024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高达16.9亿平方米,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7.9%。这意味着,咱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新建筑都披上了“绿色外衣”,不仅节能环保,居住起来也更舒适健康,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

能源和产业转型方面,进展同样显著。截至2025年6月底,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2.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攀升至60.9%。与此同时,化石能源也在朝着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迈进,煤电“三改联动”实施,落后产能被淘汰,天然气生产和利用量稳步提升。这就好比给能源结构来了一场“大换血”,让清洁能源成为主力军,为减少碳排放立下汗马功劳。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让人振奋。“十四五”以来,光伏组件、锂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倍、6.4倍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这些“新三样”就像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带动着产业升级,让中国在全球绿色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全国碳市场也在逐步完善。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7亿吨,成交额459.3亿元。碳市场就像一个“绿色指挥棒”,引导企业主动减排,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市场活力。

不过,报告也坦诚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碳排放强度控制难度大,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和标准制度还不够完善,政策协同有待加强,基础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面对这些挑战,报告也给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考虑。要健全法律政策,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的落实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绿色答卷”,未来也将继续砥砺前行,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